全球化背景下重建环境伦理的可能路径

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p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并影响国际学术界的环境伦理学,对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反思现代化和工业文明发展模式起了重要的和积极的作用。但是,今天全球范围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因环境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对物种、环境价值的强调而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这个严峻的事实折射出环境伦理学本身的缺陷。环境伦理学各种理论都只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似乎人类是作为无差别的铁板一块的整体与自然相对立,无视人与自然矛盾背后是人与人的矛盾这一深层根源。分析环境问题,不但关涉主客体关系,更关涉主体间关系。因此,本文借助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以主体间性为视角,重新反思环境伦理学的问题,并尝试提出重新建构环境伦理学的可能路径。本文第一章对几种流行的环境伦理观进行了剖析。它们把工业化以来的环境问题归结为“人类中心主义”所致,认为今天全球性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无视自然(动物、生命、生态乃至整个自然)独立的内在的价值所致,是“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模式的结果。按照这个思路,环境伦理学得出了生物中心、生命中心、自然中心的结论,这些结论存在许多理论和现实的误区。第二章以现实生活中大量事实、案例为根据,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进行论证: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但没有随着环境伦理学的批判而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其原因在于人们之间的利益、立场、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对立。亦即:人与自然矛盾的背后,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抽象地批判“人类中心主义”、鼓吹“非人类中心主义”,而不去具体分析人们之间的矛盾,不可能真正地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鉴此,笔者主张:环境伦理学讨论问题的焦点,应从人与自然两极对立的思路,转到主体间性的讨论,并借助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寻找重建环境伦理可能的路径。第三章以现代公共生活领域为语境,以主体间性为视角,阐释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就是为了规制人类社会的不合理行为而提出的理论建构。他主张人们应以交往理性为指导,在一个不受任何强迫的、自由的、开放的公共空间里,相互尊重和考虑他人的利益,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协商,最终达成一个关照各方利益、得到大家内心信服的理性共识,从而消除人们相互间的竞争与对抗,矛盾与冲突。第四章尝试着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寻找重构环境伦理的可能路径:这个可能的路径就是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构建自由的协商空间,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冲突与对抗,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达成广泛共识,共同规制人类社会对环境的破坏行为,进而消解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他文献
现代性本身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现代性导致了现代文明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现代性也导致了共同价值和信仰的崩溃以及世俗时代人类终极价值的缺失。舍勒指出,现代性是深层的“
义利统一是一种新型的伦理观,就是坚持既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又要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
勒维纳斯以对“他者”问题的思索而闻名,强调对他人所负的绝对责任,认为“道德不是哲学的分支而是第一哲学”,想要建立一种他律的哲学。本文试图通过对勒维纳斯的“他者”理
<正> 美国作家塞林格著述不多。然而,一部描写年青人反抗陈腐教育制度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却使他声名鹊起。成为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年的代言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
制度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一项根本性的安排。制度的确立和有效运作,是制约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然而,并非一切制度都是有效率的,也不是一切制度安排都会对社会
<正>激光应用为许多以前难治性的疾病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为越来越成为皮肤美容医学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治疗方法。目前在色素性皮肤病治疗中可应用激光的种类有很多,按
会议
工程以造福社会为首要价值目标。工程受影响者属于工程利益相关者之一,对其利益保护问题展开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它可以拓宽工程伦理学的研究视野,加深
ST2,即生长刺激基因表达蛋白2,是一种新型心肌蛋白,它以可溶性的ST2(s ST2)和与细胞膜结合的ST2(ST2L)两种形式存在。在机械应力诱导下由心肌细胞产生,心肌细胞产生的大量s S
以改良种多油辣木(periyakulam-1,PKM-1)叶为原料,研究了阴干、晒干、40℃热风干燥、60℃热风干燥、微波干燥与远红外干燥6种适用于产业化加工的干燥方式对其感官品质、常规
从公共行政的三种历史形式即统治行政、管理行政(工具行政)和服务行政来看,公共行政领域对外在规范如制度的重视显然多于对内在规范如伦理道德的重视。伦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