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地域文化正在经济与信息全球化的推动下的强势文化的冲击,传统建筑活动被现代建筑运动所取代地域建筑艺术也被现代建筑活动包围与破坏。我国有着灿烂的建筑文化,嵩山的建筑文化更是我国重要的且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厚重的历史与优越的地理环境给嵩山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其中以寺庙建筑最具代表性。嵩山寺庙建筑空间特色鲜明,形态丰富,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对于这些建筑遗产我们该如何继承,建筑的文化如何挖掘,营建手法如何借鉴应当成为我们重视和需要探讨的课题。 本文以建筑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对嵩山的寺庙建筑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对嵩山寺庙建筑的整体布局及空间组织特征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建筑都存在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因此首先以嵩山地区整体环境背景入手,分析其对建筑形态有影响的地理、历史及宗教的环境。找出影响建筑群体布局生成的规律与特征以及建筑制约建筑形态的重要因素。然后以嵩山地区建筑的群体布局特征入手,分析其分布与布局的特征。对于嵩山的群体布局特征的研究从寺庙与嵩山整体的关系、寺庙与场地的关系和寺庙与寺庙之间的关系着手。嵩山寺庙与山体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在嵩山集中分布和自由的散落状态。寺庙与场地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其择址的缓坡、近山和南向的特征。寺庙与寺庙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宗教之间的对立格局、寺庙之间的开敞间距和优势寺庙的集中效应。接着分析建筑主体空间的形态特征,对空间要素、空间结构、空间类型、空间气氛进行具体的归纳分析,概括出嵩山寺庙建筑空间形态的丰富性、空间要素的多元性、空问结构的有机性和空间气氛渐进性特征,并对其特征的成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最后在对嵩山寺庙建筑的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嵩山寺庙建筑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嵩山寺庙建筑的前景应该是提取其形态的或建筑特质的良性因素应用于当代建筑的创作,主要是对当代山地建筑、地域建筑和宗教建筑创作的启发。提出山地建筑创作的尊重自然、因循气候和尊重地貌的设计原则。提出了开放、整体与回归的地域建筑创作观。最后提出了空间现代化的宗教建筑创作原则。 文章主要以建筑学的角度为主要切入点,在以往历史学考古学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嵩山寺庙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并运用了一定的建筑美学观点对嵩山寺庙建筑的空间形态做了评鉴,为嵩山寺庙建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了理论参照,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地域建筑、宗教建筑与山地建筑的创作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