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报纸的副刊是植根于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土壤上的产物,报纸副刊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与发展。
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副刊经历了由幼稚到成熟、由形式单一的文学副刊发展为外延和内涵都极为丰富的综合性大副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时代的来临,读者的读报口味和阅读习惯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不仅仅满足于阅读小说、诗歌、散文、随笔等文学副刊,而且还迫切希望能从报纸副刊上获得大量新鲜、生动,有益的新闻文化类信息。有思想、有深度内涵的新闻文化类信息不仅能够指导工作、提升品味、丰富生活,而且还是广大读者放松休闲、消遣娱乐的一片天地。
然而,时至今日,传统的报纸副刊早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电视、手机报等新媒体不断涌现,报纸副刊受众群在不断流失。读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怀旧”情节,读副刊更是“奢饰品”。报纸副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媒体竞争白热化的时代,报纸副刊如何发展生存,如何再现历史上全民读副刊的辉煌,这成了业界和学界苦苦思索的一大现实难题。
在江西省,报纸副刊同样面临这样的难题,地市级副刊的处境更加艰难。全省报纸副刊呈全面下滑的势头,许多报纸副刊要么被压缩版面,要么被“喊停”,形势严峻。然而,在江西九江,《九江日报·长江周刊》副刊却逆市而上、一枝独秀,发展势头迅猛,被业界称之为“长江周刊”现象。基于此,本论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文本细读法和历史分析法,以《九江日报·长江周刊》为个案,将其十七年来的报纸副刊进行梳理,理顺其文化副刊风格变化的过程。从而探讨新时期条件下,报纸副刊与大众文化和人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力图通过对这一阶段报纸副刊的历史变迁,来透视江西省报纸副刊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