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在校行为和方式表现一直是学校教育关心的问题。在影响学生在校行为的因素中,自我和谐的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自我和谐具体指的是社会个体内部的协调、自我和经验之间的和谐和一致,即个体对本身的评价能够符合自我在生活中表现的实际情况。个体有着两种认识自己的方式,一是理想自我,二是现实自我,每个个体都具备尽最大可能实现潜力的意愿,构成了其人性最基本的特征。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自我和谐。本研究从在校行为、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三方面入手,以803位不同地市城乡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中生在校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和谐的现状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考查自我和谐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在校行为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研究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本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高中生自我和谐的自我刻板性维度上,男生和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在自我的灵活性维度上,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一年级学生得分最高。在在校行为方面,在课业维度上,独生子和非独生子高中生存在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子高中生得分高于独生子高中生得分;在常规、课业维度上,城乡高中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高中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高中生得分。在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拒绝维度上,城乡高中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市高中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高中生得分。2、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在校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具体表现为:父亲、母亲拒绝与在校行为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父亲、母亲情感温暖与在校行为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父亲、母亲过度保护与在校行为总体及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3、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具体表现为:父亲、母亲拒绝与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父亲、母亲情感温暖与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父亲过度保护与自我和谐总体显著正相关,母亲过度保护与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维度和自我刻板性维度上存在显著正相关。4、自我和谐与在校行为总体及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5、自我和谐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在校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