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关节腔联合肩周注射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7年10月至2020年8月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病例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118例偏瘫肩痛患者病例,按注射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单纯关节腔注射组(A组,43例)、关节腔联合肩周注射组(B组,75例),其中B组分为3个亚组:关节腔联合肩峰下滑囊注射组(B1组,30例)、关节腔联合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注射组(B2组,24例)及关节腔联合喙突
【基金项目】
:
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应用肌骨超声介入诊疗技术在脑卒中偏瘫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疗效的研究(编号:201803D3113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关节腔联合肩周注射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7年10月至2020年8月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病例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118例偏瘫肩痛患者病例,按注射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单纯关节腔注射组(A组,43例)、关节腔联合肩周注射组(B组,75例),其中B组分为3个亚组:关节腔联合肩峰下滑囊注射组(B1组,30例)、关节腔联合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注射组(B2组,24例)及关节腔联合喙突下滑囊注射组(B3组,21例),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上肢运动功能评分(upper limb 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分别比较各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12周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12周内随访,疼痛及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均较基线改善。(1)AB两组比较:治疗后4周及12周,B组整体较A组在疼痛、FMA及MBI评分改善方面均显示出优势(P<0.05)。(2)A组与B组每个亚组比较:治疗后4周及12周,与A组相比,B1、B2组在疼痛、FMA及MBI评分改善方面均显示出优势(P<0.05);治疗后4周,B3组与A组在疼痛评分改善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在FMA及MBI评分改善方面B3组均显示出疗效优势(P<0.05);治疗后12周,B3组较A组在疼痛、FMA及MBI评分改善方面均显示出优势(P<0.05)。(3)B组3个亚组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B1组与B2组在疼痛评分改善方面优于B3组(P<0.05),在FMA及MBI评分改善方面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周,B组3个亚组患者在疼痛、FMA及MBI评分改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与单纯关节腔注射相比,关节腔联合肩周注射能进一步降低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2.3种联合治疗方案整体疗效均优于单纯肩关节腔注射治疗。其中,与关节腔联合喙突下滑囊注射相比,关节腔联合肩峰下滑囊注射与关节腔联合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注射在短期疼痛改善方面疗效更佳,可作为偏瘫肩痛患者联合治疗的优选方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硬化与SIRT6、NF-κBp65的关系。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肾内科MHD患者共63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通过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硬化两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之间血红蛋白(Hb)、白细胞、红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钙(Ca)、高密度脂蛋白(HDL)、肌酐(Scr)、尿素氮(BUN)、尿
研究背景:腓骨肌萎缩症4C型(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Type 4C,CMT4C)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早发性重度脊柱侧凸、弓形足、肢体远端肌肉无力伴萎缩、感觉障碍及颅神经受损,常与位于染色体5q32上SH3TC2基因突变相关。在全球目前已发现近100种致病性SH3TC2突变位点。目的:通过报道1个CMT4C家系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
目的:比较pipeline栓塞器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对于治疗未破裂颅内夹层动脉瘤(IDA)的安全有效性,分析治疗IDA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治疗IDA完全栓塞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和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接受PED或SAC治疗的167例未破裂ID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这16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然后对患者的信息如性别、年龄
目的:多项研究已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有效调节血脂并降低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的风险,现已被各个指南强烈推荐用于CVD的一级及二级预防。但不同的他汀药物存在不同的药理学特性。不同种类的他汀药物调脂效果是否不同,仍存在争议,且直接比较的证据很少,也不一致。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Meta分析对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合并
目的:观察运动对偏头痛大鼠头痛发作的影响,并观察其对大鼠血清中降钙素原相关肽(CG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通过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测定大鼠血清中CGRP、TNF-α、IL-1β的水平,以探讨运动对偏头痛发作的影响,及有效缓解偏头痛发作程度的运动强度,运动影响偏头痛发作的潜在机制,为临床防治偏头痛的发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50只体重在2
目的:分析2010年至2018年在真实世界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单一阿司匹林治疗对轻型非心源性卒中患者(NIHSS≤5分)院内临床结局的影响,比较两组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描述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山西省3家三级甲等医院收住的发病72h内的轻型非心源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队列研究。根据意向治疗原则对入院后患者接受的不同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分组
目的:痉挛是脑卒中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会影响患者的康复,限制个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筋膜释放技术(myofascial release,MFR)是一种针对深部肌肉筋膜的手动治疗方法,治疗师通过用手指、指关节或肘部或其他工具对受限筋膜的特定区域进行低负荷、长时间的操作,旨在恢复正常的结缔组织结构和生理滑行特性,进而减少粘连,降低肌肉张力,改善运动能力。本研究拟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究筋膜释放技术联合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癫痫患者在妊娠期间癫痫发作频率变化、抗癫痫药物的使用及妊娠结局、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喂养方式等,为癫痫女性的妊娠期及哺乳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8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妊娠合并癫痫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61例患者,分析其年龄、孕周分布、口服抗癫痫药物的种类与胎儿畸形的关系、近年来癫痫发作频率变化、抗癫痫药物使用率的变化、分娩方式的变
目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颅内静脉系统一种相对罕见的临床疾病,尽管发病率低,但由于病因复杂及缺乏特定的临床症状,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导致部分未能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尤其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广泛应用使CVST的确诊率有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的变化特点,并分析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血管密度(VD)、灌注密度(PD)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与帕金森病病程、Hoehn-Yahr(H-Y)分级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由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PD患者20例(40只眼)作为帕金森病组,以及与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