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试行)》发布,意味着股权质押对证券公司开始松绑,因此越来越多上市公司选择股权质押融资方式,无论是上市公司的数量,还是质押的比例、频率都开始大幅上升。经历2015年牛市后,市场出现近乎全员质押、且质押比例相对较高的景象,无疑产生了较高的股权质押风险。2016年熔断机制正式实施,A股非理性下跌使多家公司接近预警线和平仓线,多数公司宣布停牌,通过追加担保物、保证金及提前赎回等方式降低触发平仓的风险。2018年,股权质押政策进一步收紧,史上最严法规出台,对股权质押比例、资金用途进行了严格限制。股权质押是资本市场上一种企业倾向度较高的抵押融资方式,可以理解为将股权作为担保的债务融资,并非是股东基于自身财务需求的行为,由于股权质押的特殊性以及控股股东在公司决策中的关键作用,因此股权质押与股东所在公司息息相关。基于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控制权转移等问题,股权质押对公司决策、公司价值等有着重大的影响。投资决策是企业财务决策之一,一般由企业控股股东及管理人员制定实施,与企业未来成长有着较高的相关性,为企业未来创造稳定增长的现金流量,在影响企业运营风险、盈利能力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控股股东不同的股权质押比例下,企业投资行为偏好及其经济后果值得深入探究。目前,大多数案例研究侧重于对股权质押动机、经济后果的研究,对股权质押如何影响公司创新投资、金融投资的路径研究较为深入。但较少探究在控股股东不同股权质押比例下企业投资方式的动态变化、不同投资行为带来的经济后果等。因此,本文以上海莱士为例,充分发挥案例研究的优势,创新地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出发,更加全面、深入地动态探究其对实业投资、金融投资、产权投资、创新投资的具体影响路径,归纳总结在控股股东不同股权质押比例下,企业投资行为的动态变化及经济后果,并提出相应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初期股权质押场内市场放开背景下,当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适度且符合市场普遍情况时,公司专注于实业发展,侧重于实业投资、产权投资等,对公司价值产生积极影响。2)在牛市的背景下,当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升高且高于市场普遍情况时,公司资金“脱实向虚”,侧重于金融投资,短期看可能会带来超额收益,长期看对公司价值可能产生消极影响。(3)在股权质押市场收紧背景下,当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下调时,公司侧重于回归实业,长期看对公司价值可能产生积极影响。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还提出了相关建议:监管层面,需要加强对控股股东高比例质押公司的监管,引导股权质押资金用途,增加违规成本,进一步完善股权质押信息披露制度。公司层面,加强对公司股东交易行为规范的监督,强化对职业道德意识的约束,引导其充分利用股权质押融资工具,缓解融资约束,提升资金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完善内部机构设置等。本文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基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下,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背景下的投资行为,提升资金配置效率,使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助于帮助投资者提前识别企业投资行为,谨慎投资;有助于监管机构更完善地规范股权质押行为,保护中小股东权益,营造和谐的股权质押市场,实践意义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