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用人者追偿权制度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80085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人者的追偿权是指因被使用人的职务行为对他人造成侵权,用人者承担替代责任之后,依法向主观上存在过错的被使用人进行追偿的权利。尽管《人身损害赔偿解释》针对雇主的追偿权做出了规定,但适用范围较窄,且规定较原则性,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侵权责任法》仅仅规定了用人者的替代责任,没有对用人者追偿权做出规定。以至于司法实践中针对用人者是否享有追偿权,以及享有多大范围的追偿权,往往成为争议的焦点。类似案件做出不同的判决也在所难免。立法上的滞后,既损害了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也有损司法公信力。笔者通过比较国内外关于用人者追偿权的立法情况及各种学说,结合侵权责任法及替代责任的基础理论,分析了我国目前立法关于用人者追偿权规定的不足,并在分析论证用人者追偿权成立及行使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的建议。全文以用人者追偿权制度的完善为主线,逐层论述。第一大部分针对用人者追偿权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简要论述,包含相关概念、学说介绍、特征及追偿权的分类等。接着对用人者追偿权的国内外立法状况进行了概述,并对我国当前的立法现状进行了积极性评价。之后对确立用人者追偿权制度的必要性及合理性进行了论述,并以此为铺垫,对用人者追偿权要件构成进行阐述。最后提出建立用人者追偿权制度的立法建议,确立限制行使追偿权条件的差别制度,完善用人者追偿权行使范围制度。此外,还要建立并完善用人者责任险制度。
其他文献
网络舆论监督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力不断扩大。网络舆论监督不仅受到了公众的普遍青睐,还受到了政府各界的重视。有43.8%以上的公众表示喜欢在互联网
与行政公益诉讼相比,民事公益诉讼有其不可替代性。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2013年到2016年一系列民事公益诉讼相关立法活动密集展开,
经验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或实践中归纳的,有关事物因果关系或性质状态的普遍规律性认识,对裁判者在评价证据、认定事实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经验法则是大陆法系诉
逮捕不但涉及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法院的判决产生影响。建立逮捕必要性审查的合理机制,是对司法机关公权力的有效规制,是对公民人身自由和犯罪嫌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