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 3(Galactose glucoside lectin 3,Galectin-3)、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I(MCP-1)与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theroscleroticplague)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就诊的患者60例,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狭窄(carotid atery stenosis)患者38例,其中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分类标准,分为稳定型斑块组21例,不稳定型斑块组17例;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确诊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22例,设为正常对照组。最终分组为正常对照组(n=22)、稳定斑块组(n=21)、不稳定斑块组(n=17)。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集患者肘部静脉血,分离血清,用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分别检测血清Galectin-3、IL-6、MCP-1的血清水平。其余指标由我院检验科测定。对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ctomy)时,取颈动脉硬化斑块组织,确诊为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需行股动脉切开术时,取正常股动脉内膜组织,将正常内膜为对照,和颈动脉斑块组织行HE染色,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定性、定位检测Galectin-3、IL-6、MCP-1的表达情况,并通过Western Blot进一步明确Galectin-3、IL-6、MCP-1在斑块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指标中,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的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的检查,高密度脂蛋白(HDL-ch)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其余指标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以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Galectin-3、IL-6、MCP-1的水平,结果显示,Galectin-3水平在正常对照组为452.5± 141.49(pg/ml),在稳定斑块组中为938.88±425.07(pg/ml),在不稳定斑块组为1886.54±453.8(pg/ml)。IL-6 水平在正常对照组为 63.95 ±21.01(ng/L),稳定斑块组为 123.31 ±53.86(ng/L),不稳定斑块组为 123.31±53.86(ng/L)。MCP-1水平在正常对照组为204.04 ±65.16(ng/L),稳定斑块组为368.9±135.92(ng/L),不稳定斑块组是711.6±130.88(ng/L)。经统计学分析,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alectin-3、IL-6、MCP-1在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中水平均显著升高,且不稳定斑块组中的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以Western-Blot方法检测Galectin-3、IL-6和MCP-1在血管斑块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各项指标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不稳定斑块组的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三组间Galectin-3、IL-6和MCP-1在血管斑块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在正常内膜组织中的表达量较低,在稳定斑块组织中表达中等,在不稳定斑块中表达较高。Galectin-3在正常对照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18%(4/22)、57.14%(12/21)、70.59%(12/17),IL-6在正常对照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22.73%(5/22)、61.90%(13/21)、70.59%(12/17),MCP-1 在正常对照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73%(5/22)、61.90%(13/21)、76.47%(13/17)。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Galectin-3、IL-6、MCP-1三者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及斑块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上调,尤其在不稳定斑块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较稳定斑块患者的水平更高。因此,Galectin-3、IL-6、MCP-1可能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Galectin-3、IL-6、MCP-1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成负相关,Galectin-3、IL-6、MCP-1有望成为临床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