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后的抗体消长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st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SFTS)是一种新发蜱媒传染病,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又称新布尼亚病毒)引起。该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白纤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阳病毒属(Banyangvirus),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层为5-7 nm的脂质双层包膜,包裹病毒遗传物质。该病毒基因组由大(L,6,368 bp)、中(M,3,378 bp)、小(S,1,744 bp)3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L片段编码由2048个氨基酸组成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编码含1073个氨基酸的膜蛋白前体,经过一系列转化后形成病毒包膜糖蛋白(Gn和Gc),S片段是双义RNA,有两个方向相反的读码框,分别编码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SFTS于2009年首先在中国发现并报道,随后在韩国、日本和越南等亚洲国家相继被发现,美国也在2012年发现了与SFTSV极为相识的Heartland virus。SFTS患者其临床表现多为轻症,常见症状有发热、胃肠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但也有5%-30%的患者表现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从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SFTS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其主要传染源为患病动物,如山羊、狗、牛及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等,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气溶胶、直接接触患者或其体液传播,也有通过性传播的报道。传播SFTS的媒介主要是长角血蜱,也有在微小扇头蜱等其它蜱虫体内分离到该病原体的报道,因此SFTS的发生与蜱虫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较为明显的三间分布特征,发病时间一般在3-11月,5-7月为我国发病高峰期,日本和韩国发病高峰期分别在5-8月和4-8月,地区主要集中在降雨充沛、树林灌丛较多的山地和丘陵地区,人群以从事农业活动的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SFTS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由于目前病例分布局限,数量较少,针对该病的研究相对不足,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学以及临床治疗上,缺少致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对于该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多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缺少观察性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既往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以及调查一般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根据传染病流行的一般规律,发现并上报的病例仅占病原暴露的很小一部分,健康人群中往往存在较大比例的亚临床感染者,然而目前缺少专门针对这部分人群的研究,加大对这部分人群的研究有助于公共卫生从业者了解SFTSV真实的感染现状,从而制定和采取更加准确防治措施。因此有必要针对亚临床感染者开展一次队列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掌握SFTSV在人群中感染的真实情况,并观察研究抗体的动态变化规律,从而对抗体的保护作用以及是否存在二次感染做出评估。此外,SFTS也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的发生和传播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地理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以确定该病的高风险区域。以往对SFTS有关的地理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并且受地图精度的限制,研究的尺度比较大,多为乡镇及以上级别,因此有必要在更加精确的尺度上(比如家庭)对感染者有关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研究,从而确定高风险家庭周边环境情况,指导当地人民群众进行相应的环境整治,并为卫生防疫人员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性意见。二、目的:(1)了解SFTS流行区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2)调查SFTS流行区健康人群中SFTSV亚临床感染的本底值,探究SFTSV亚临床感染危险因素,研究SFTS不同流行期内亚临床者体内的抗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和规律,进而观察和判断是否存在二次感染;(3)探索与SFTSV感染有关的地理环境因素。三、方法:(1)收集河南省商城县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上报的所有SFTS病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2)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选择商城县的5个村(社区),针对当地健康人群,在SFTS流行的前、中、后期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填写调查问卷,采集血液样本,检测血清中SFTSV-IgG抗体和中和抗体滴度,之后进行随访,建立一定数量的队列人群,从而研究分析SFTS在该地区健康人群中亚临床感染的本底值,分析亚临床感染有关因素,探索抗体的消长情况和动态变化规律,进而判断是否存在二次感染;(3)采用空间流行病学方法,结合“3R”技术,对调查对象和当地病例的家庭住址进行定位,从而确定感染家庭和非感染家庭,同时提取家庭居住地周边环境信息数据,进而分析与SFTSV感染有关的地理环境影响因素。四、结果:(1)收集商城县2011年-2019年SFTS确诊病例1089例,患者平均年龄64岁(IQR=53-71岁),年龄与病例构成比存在正相关关系(Spearman秩相关分析r=0.989,P<0.001),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1:1.53),患者职业以农民为主(97.70%),发病高峰期为5-8月(病例数64.00%)。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五个乡镇分比为汪岗镇(25.75/10万人)、冯店乡(24.77/10万人)、余集镇(22.72/10万人)、吴河乡(21.71/10万人)和伏山乡(21.40/10万人)。该县中南部地区SFTS年平均发病率明显高于北部,并且与山林的分布基本吻合。(2)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商城县健康人群SFTSV-IgG抗体阳性率本底值约为11.93%(70/587,95%CI:9.42%–14.83%),中和抗体阳性率本底值约为6.81%(40/587,95%CI:4.91%–9.16%),流行中期分别为13.43%,(47/350,95%CI:10.04%–17.45%)和7.71%(27/350,95%CI:5.15%–11.03%),流行后期为15.75%(80/508,95%CI:12.69%–19.21%)和9.84%(50/508,95%CI:7.39%–12.77%),两种抗体阳性率在不同流行期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卡方检验,P值分比为0.185和0.696)。队列人群抗体阳性率变化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在SFTS流行的前、中、后期,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46%(27/164,95%CI:11.14%–23.04%)、17.07%(28/164,95%CI:11.65%–23.72%)和18.9%(31/164,95%CI:13.22%–25.74%),中和抗体阳性率分比为6.10%(10/164,95%CI:2.96%-10.93%)、10.37%(17/164,95%CI:6.16%-16.08%)和10.37%(17/164,95%CI:6.16%-16.08%)。分析24个变量与IgG抗体检测结果发现,年龄≥70岁(OR=2.440,95%CI:1.334-4.461,P=0.004)、近两周接触猫(OR=2.195,95%CI:1.261-3.818,P=0.005)以及近期在茶园劳作(OR=1.698,95%CI:1.002-2.880,P=0.049)是抗体阳性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和抗体影响因素发现,年龄≥70岁(OR=2.691,95%CI:1.271-5.695,P=0.010)和近两周接触猫(OR=2.648,95%CI:1.419-4.941,P=0.002)是危险因素。分析队列人群抗体滴度变化发现,SFTSV-IgG抗体GMRT在流行的前、中、后期分别为247.55(95%CI:57.12-1072.9)、131.49(95%CI:5.88-2941.75)和161.47(95%CI:6.44-4048.40),中和抗体GMRT在不同时期分别为173.47(95%CI:14.13-2130)、34.87(95%CI:0.2-6081.22)和38.73(95%CI:0.21-6991.47),两种抗体水平在SFTS不同流行时期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对个体的研究发现,在流行前期中和抗体阳性的10人中,有3(30.00%,3/10)人在流行中期转阴,流行后期未有转阴者。在流行前期中和抗体阴性的154名个体中,有10(6.49%)人在流行中期阳转,但在流行后期有2人又转为阴性,在余下的144名阴性人群中,有6(4.16%,6/144)人在流行后期转阳。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两种抗体检测结果不一致,在197份SFTSV-IgG抗体阳性样本中,仅117份(59.39%)中和抗体检测结果阳性,IgG抗体滴度越高,中和抗体阳性率越高(卡方趋势检验,P<0.001)。(3)收集175户SFTSV感染家庭和630户非感染家庭周边环境信息,通过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原感染和距主要公路的距离(OR=0.998,95%CI:0.997-0.999,P<0.001)、耕地的距离(OR=1.236,95%CI:1.026-1.488,P=0.026)、灌木地的距离(OR=0.999,95%CI:0.998-1.000,0.034)和不透水面的距离(OR=1.043,95%CI:1.007-1.081,P=0.018)有关,并且通过遥感地图得到了清晰、准确的影像地图。五、结论:(1)SFTS流行区患者以老年农民为主,且女性多于男性,发病高峰期为5-7月。该县中南部乡镇年平均发病率高于北部,并且与林地的分布较为一致;(2)在SFTS流行区健康人群中存在较高的亚临床感染率,且在该病不同的流行期,亚临床感染率和抗体水平基本稳定。队列人群中有3位中和抗体转阴者,表明亚临床感染者保护性抗体并不是持续存在的,存在二次感染的可能。年龄、近期接触猫和茶园工作与亚临床感染有关。部分IgG抗体阳性个体中和抗体为阴性,提示部分亚临床感染者获得的抗体可能不具有保护作用;(3)SFTSV感染与居住地附近主要公路、灌木地、耕地、不透水面这四个研究变量有关,距主要公路和灌木地越近,距耕地和不透水面越远越易感染。六、创新性及意义:首先,本研究首次针对SFTS流行区的患者和健康人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收集了当地比较详细的SFTS病例信息,时间跨度大,病例数量全。其次,本研究首次针对亚临床感染者开展了队列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了样本量较大的队列人群,并将该病不同的流行期纳入分析,研究了不同流行期抗体阳性率和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再次,本研究还充分考虑了两种抗体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和不同调查采样时间这两个影响因素,发现部分IgG抗体阳性人群不具有保护性抗体,且不同检测方法和不同采样时间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有所差异,提示在进行此类研究时要慎重选择检测方法和采样时间。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近期接触猫与两种抗体阳性率均相关,这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少报道,提示猫在当地SFTS流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本研究首次以家庭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地理流行病学分析,并结合遥感地图,获得了清晰、精确的居住地附近遥感影像。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POSTN调控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及治疗aGvHD的疗效与机制。内容:1.构建sh-POSTN慢病毒载体转染hUC-MSC;2.体外实验探讨POSTN调控hUC-MSC一般生物学特性和免疫调节作用;3.利用小鼠aGvHD模型探究POSTN调控hUC-MSC治疗aGvHD的疗效与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hUC-MSC,同时构建sh-POSTN慢病毒载体和sh-NC对照慢病毒载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的细胞器,是基因组的储存场所,是一种严格区室化高度不均一的亚细胞结构。染色质是基因组的存在形式,是细胞内最大的复合结构,是遗传和表观遗传信息的共同载体。染色质主要由DNA、R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等构成,人类细胞中长约两米的染色质,经过一系列的折叠,最终被压缩到直径约为10μm的细胞核内。染色质的折叠过程是高度有序的,首先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核小体,然后四个核小体为一个
骨折作为高发性的创伤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骨移植、物理辅助性疗法、全身注射甲状旁腺激素以及局部注射人源重组BMP等。尽管经过治疗,绝大多数骨折患者可以愈合,但由于骨折处血液供应减弱、骨折断端活动性强、骨膜受损、受伤部位感染等,每年仍有5%-10%的患者无法愈合。BMPs是从骨基质中分离提纯的一类能高效诱导骨、软骨组织发生的酸性糖蛋白,在胚胎发生、个体形成,尤
超高声速空天飞行器在服役时往往面临严苛的超高温环境,对热防护材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亟需轻质、耐高温、强度较高、可靠性好的新型热防护材料来确保飞行器部件的安全服役。碳气凝胶具有比消光系数高、热导率低、热稳定性好的特点,能够满足超高温热防护材料的隔热需求,但在应用时存在脆性大、不耐冲击、难以大尺寸一体化成型的问题,难以单独作为隔热材料使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具有整体尺寸且密度小、热导率低的酚醛树脂
近年来,人类面临新发再发传染病、生物恐怖袭击和生物技术谬用等严重生物威胁,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造成了巨大挑战。我国亟需加强生物防御能力建设。科技支撑对于生物防御能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生物防御科研项目对国家生物防御能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美国高度重视生物防御研究。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不断加强生物防御研究,启动了大量生物防御科研项目;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和炭疽邮件生物
高原是我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6%,低压低氧是其突出的环境因素特征。随着海拔升高,氧分压越低,尤其在海拔3500 m以上的地区,人体的体作业能力和劳动效率明显下降。然而,高原环境体作业能力下降的潜在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用于预防急性高原反应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干预措施尚处于匮乏阶段。面对日益频繁的高原突发事件,寻找用于提高急进高原体作业能力的小分子药物,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军事意义。吡咯喹啉
目的:通过不同气候区白纹伊蚊经口感染寨卡病毒的研究,明确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对ZIKV的传播效能及垂直传播能力,确定我国不同气候区白纹伊蚊滞育卵保存和传递寨卡病毒的能力,探讨媒介蚊虫在病毒远距离扩散中的作用以及自然界非流行期间维持寨卡病毒存活的保存机制;并通过分析寨卡病毒(Zikv virus,ZIKV)感染后滞育卵和非滞育卵的转录组mRNA表达谱和Small RNA分子m
提高现有正极材料充电截止电压或者开发具有高放电平台的高电压正极材料是构筑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重要途径。然而,在高电压下正极材料结构和界面稳定性以及电解液稳定性趋于恶化。为了解决高电压正极材料存在的系列难点问题,本论文通过对正极材料包覆改性以及适配耐高压凝胶电解质研发两方面,解决高电压正极所面临的难点,对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聚合物
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球五大常见恶性肿瘤和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之一。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显著程度的提高,但由于胃癌在早期阶段大多无明显症状,导致患者被诊断为胃癌时通常已处于预后效果较差的进展期。据相关文献报道,胃黏膜的癌变是一种级联发展过程,对癌变前一系列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降低胃癌相关的死亡率。因此,使用有效的筛查方法对前驱病变(precu
目前,我国临床使用的血液制品有19种,包括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粒细胞等,为了确保上述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国家出台了相关标准,规范了血液采集、制备、储存等相关质量要求和监测指标,这些标准规定的多为功能性、物理性、细胞和分子层面指标,如血小板质量监测标准内容包括标签、外观、容量、储存期末pH、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残留量)、红细胞混入量、无菌试验等。标准的有效实施保障了临床用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