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PJ受体是一类G蛋白偶联的受体,最初由人类的DNA基因库中分离得到,随后在小鼠及大鼠中也克隆发现了这一类蛋白。它与血管紧张素受体AT1约有30%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在疏水跨膜区有40%到50%的氨基酸序列一致,但并不能与血管紧张素Ⅱ相结合。直到1998年,人们才分离得到了APJ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并命名为apelin.Apelin由77个氨基酸组成的原前体肽转录而成,在体内存在包括apelin-36和apelin-13等在内的多种分子形式。Apelin在体内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包括体温的调节,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摄食饮水,免疫及内分泌调节等等。在本论文中,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APJ受体激动剂apelin-13及拮抗剂apelin-13(F13A),并采用急性及慢性两种疼痛模型研究了apelin-13对小鼠痛觉的影响。在急性疼痛中,我们采用了小鼠热甩尾模型,研究了apelin-13对小鼠痛觉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做了初步的探讨。实验结果表明,侧脑室注射apelin-13(0.3,0.5,0.8,3μg/mouse)引起时间、剂量依赖的镇痛作用。0.8μg/mouse剂量的apelin-13达到最大的镇痛效果,呈现剂量依赖的“U”型效应。APJ受体拮抗剂apelin-13(F13A)能完全逆转apelin-13引起的镇痛作用。此外,阿片非选择性受体拮抗剂纳洛酮,μ选择性受体拮抗剂β-funaltrexamine及μ1受体拮抗剂naloxonazine也能完全逆转apelin-13引起的镇痛作用。但δ及κ受体拮抗剂(naltrindole或nor-binaltorphimine)则对此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说明apelin-13通过激活μ受体主要是μ1受体起到镇痛作用。此外,我们还探讨了apelin-13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apelin-13能剂量依赖的增强吗啡(5μg/Kg)的镇痛作用,纳洛酮同样逆转了apelin-13与吗啡的引起的协同镇痛作用。这一结果更进一步证实了apelin与阿片系统之间存在功能性的联系。在福尔马林实验中,我们发现侧脑室注射apelin-13剂量依赖性的增加了小鼠第二相总的舔足时间,但第一相的舔足时间没有显著性的变化。与热甩尾中的试验结果相反,在福尔马林试验中,aplein-13导致了痛敏作用。同时,我们发现,apelin-13引起的痛敏作用同样呈现剂量依赖的“U”效应,1μg/mouse剂量的apelin-13导致最强的痛敏作用。同样,侧脑室注射APJ受体拮抗剂apelin-13(F13A)逆转了apelin-13引起的痛敏作用,说明apelin-13同样通过激活APJ受体引起痛敏作用。但是,与热甩尾试验不同的是,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apelin-13引起的痛敏作用没有影响,说明阿片系统没有参与apelin-13引起的痛敏作用。另外我们发现,GABAA受体荷包牡丹碱及氯离子通道阻断剂印方己毒素能阻断apelin-13引起的痛敏作用说明GABA能神经元参与了apelin-13引起的痛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