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现象是初中英语(其实也是任何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怎样对待这些学困生,是摆在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本论文正是以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对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的转化进行了有益探讨。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收集、分析已有的研究信息,丰富了关于学困生的理论知识,对本文的构思和写作带来很多的启示,增强了写作本文的信心;在英语教学中,围绕学困生的特点、成因进行调查,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为制定有效对策提供了实证的材料和分析的依据;通过对个别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和家访,对学困生的成因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通过这些途径,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材料,为顺利写作论文奠定了基础。在阅读相关文献的过程中,中外的一些教育专家关于学困生教育的论述对本文的构思带来很多的启示。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近代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1986),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1980)、巴班斯基(1984)关于学业不良学生的研究理论对我国的学困生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近几十年,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对学困生的研究已取得进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原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1986)提出了“成功教育”的理念;在八十年代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思中(2006)总结出“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的十六字外语教学法;九十年代初,《英语辅导报》的创办者包天仁(1997)探索了一条高效的中高考英语复习教学方法。这些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学困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幅员广阔,教育的不平衡性,学生的复杂性,这些理论和实践不能得到普遍推广,因此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这些理论实践带来启示的同时,也带来更多关于学困生成因和转化策略的思考。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理论综述,它介绍了学困生学习的国内外研究,学困生类型的界定,学困生学习的理论与假说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学习现状与成因分析,在这部分先了解英语学困生的学习现状,然后问卷调查,最后分析存在的原因;第四部分尝试探讨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具体转化策略及其成效,包括树立师生的自信心和巩固发展自信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学困生转化成效分析。第五部分是本文的小节,总结全文,指出本文的价值研究并对后续研究做出展望。本文的目的在于查找形成英语学困生的根源,探求医治英语学困生的良方,促使他们学好英语,并给出实际操作案例,为“中学英语学困生教学法”的提出奠定重要基础。通过对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的研究,发现农村中学学困生形成有着深层次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原因,转化学困生需要针对不同的原因对症下药。尽管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复杂而且不尽相同,坚信在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克服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学困生终究会转化为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