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世界级大都市北京,至今还存留着古老而传统的民居街巷——胡同。胡同看上去朴实无华,但它负载着北京悠久的历史,在丰富悠久和色彩斑斓的北京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随着急剧的社会文化变迁,胡同作为一种“京味”浓厚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这多变的现代化时代里,如果没有这姗姗来迟的关注,恐怕消逝的胡同会更多。 本论文正是围绕至20世纪90年代初还排除在有关保护对象之外的胡同和四合院是怎样引起有关当局的关注,并转为开发、保护的对象,其保护和开发应朝什么方向走等问题展开论述。 作为外国人,笔者以外部人的视角对胡同文化进行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考察。对他文化的研究一直是文化人类学传统的研究对象。在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中,这种从外部进行的研究对于其内部人的研究有很大帮助。笔者希望此论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能对研究自文化的中国民族学者的研究有所帮助。 在第一章,以历史文献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北京胡同的历史由来及其社会文化的变迁。 第二章以划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什刹海风景区为中心,介绍了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论述了该地区历史变迁、各时代的特征以及当代对该地区的保护和开发情况,还提及什刹海在中韩文化交流史上作为历史见证地所具有的意义。在这一章,笔者还特别指出什刹海不仅是北京胡同的典型,又是“京味”文化的象征。 第三章主要论述什刹海风景区内的胡同和四合院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倍受关注的现象。特别是,四合院作为居住文化所具有的吸引力以及外国人对此怀有的好奇心和特别关注,并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主要论述胡同游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胡同里的老百姓、居委会的新关系。在这里,主要以民族志接近方式解剖了当代人们对自文化的自觉认识以及这种自觉与经济的挂钩。虽然,胡同游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我们不能忽视胡同游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也许在解决胡同游这一旅游产业所具有问题的过程中,能找到胡同地区的保护与开发之路。 如上所述,第一、二章主要分析北京胡同和什刹海风景区的历史,第三、四章主要分析正在形成中的当代北京胡同文化。 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特点就是对历史和当代社会进行微观分析。当代历史学界也在采用文化人类学的这种研究方法对正史和秘史进行广泛的研究。这说明,人们开始关注以前所未提及的领域之问题。比起对早己被认可的庞大的文化遗产的研究,胡同文化的研究无疑是一个较生疏的领域,加上目前人们对此缺乏认识,民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没能得到充分重视。笔者主张应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急剧变化的当代,胡同文化作为民间文化遗产宝库之一,对其保护应进行更全面的讨论。不能仅从经济逻辑出发分析胡同文化,还应考虑到文化逻辑。以文化逻辑进行保护和开发,北京的胡同文化才能延续其生命力,胡同游的发展也能得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