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对于我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表明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设立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这一正向效应是边际递减的,企业所有制和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对这一正向效应的强弱均有一定影响。具体来说,基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运用熵匹配的方法处理自选择效应,本文对国家级技术中心的设立是否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比非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的生产效率高2.73%,证明国家级技术中心的设立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经过变换被解释变量为新产品产值、变换计量方法为马氏匹配、变换地区和行业固定效应等一系列检验后,估计结果依然稳健。基于分样本的估计方法,在对异质性企业的考察中,发现国家级技术中心设立对东部地区、出口、低技术和大规模企业组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作用更大。此外我们还对技术中心设立对企业生产效率正效应是否可持续,所有制差异是否存在以及企业生命周期对技术中心作用于生产效率的正效应是否有影响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技术中心设立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正向影响随着时间边际递减,只有当企业连续三年或以上入选国家级技术中心才会实现技术的“自增强”,使得正向影响随着时间边际递增;所有制差异确实存在,国有企业技术中心设立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正向影响要小于其他所有制类型企业,一个可能的传导机制是成本加成率,成本加成率对技术中心作用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正向影响有着正向的调节作用,而国有企业的成本加成率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但不应认为这是资源扭曲配置,形成这一所有制差异的原因在于国企承担了更多的战略性负担、社会性负担、以及未被观察到的生产效率变化的长期趋势;企业年龄存在对技术中心作用于企业生产效率的倒“U”型调节效应,即随着企业年龄增大,技术中心设立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正向影响越大,但当企业到达成熟期之后,这种正向影响随年龄增大而递减。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了四条政策建议:一是国家级技术中心认定政策今后要继续实施,并扩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范围,给更多企业以相应的政策优惠,以帮助更多企业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二是今后在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中,应该准确把握企业特征,让资源向提升作用更大的企业倾斜,使这一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政策的持续性,帮助企业进行研发基础的积累,以实现技术的“自增强”,达到生产效率的边际递增;四是应该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