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学术大师,他不仅在美学方面,而且在诗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翻译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在诗学方面以其系统化的诗学理论,把中国传统的感悟式的诗话发展为理论化的诗学,《诗论》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史上最具系统性的一部理论著作,为中国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他的诗学理论对我们现代诗学的建构有重要意义,对我们新诗的发展也有指导价值。然而,以往的《诗论》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往往忽视其音律理论。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于《诗论》的音律理论,拟对其进行一次系统的探讨和深入的研究,以期能总结出《诗论》关于诗歌音律问题的一些重要观点,并力图揭示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前言部分,简要介绍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现状等相关情况。第一部分,主要关注朱光潜《诗论》论述“音律”重要性的相关论点,进而总结出《诗论》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诗歌音律重要性的。第一,从诗歌起源的角度,论述音律节奏是诗歌的命脉。最初,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同源,节奏是其共同的命脉。第二,从文学题材异同的角度,论述音律是诗歌区别于散文的重要标志。从广义上来说,诗歌与散文同为纯文学,而只具有音律的纯文学才属于诗。第三,从情绪传达媒介的角度,论述音律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媒介。在传达情绪时,声音与文字意义相比较,声音更易于传达情绪,人类的情感最易见于声音节奏,文字意义反在其次。第四,从音律艺术功用的角度,论述音律具有制造距离以节制感情和强化音乐美的效用。第二部分,主要关注朱光潜《诗论》探讨诗歌音律具体表现的相关论点,进而概括出《诗论》主要归纳出了诗歌音律的三类具体表现形式。第一,音律表现为“声”,一般而言,可在声音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三方面见出音律节奏,但中国诗歌的音律节奏却在声音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三方面并不明显,它追求的是平仄律,它的特质是和谐,节奏与和谐是两个可以分清的概念。第二,音律也表现为“顿”,“顿”专指由声音组合而成的自然停顿,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声音形成一种节奏美。中国诗歌的节奏大半靠“顿”。第三,音律还表现为“韵”,“韵”在《诗论》中特指押韵脚,让字音中的韵母部分在诗歌的一定位置上有规律地重复。押韵脚的主要功能在于造成声音的前后呼应与和谐,可以产生特定的节奏与旋律,从而能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起来,互相呼应,贯串一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朱光潜《诗论》关于诗歌音律发展的相关论点,进而总结出《诗论》主要论及了影响中国诗歌音律发展的四大因素。首先,在起源上,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这使中国诗歌独立后依然保留了诸多音乐的痕迹,因而奠定了中国诗歌重视音律的历史基础。其次,在中国诗歌走向音律的道路上,辞赋的出现对此产生了最大的影响,尤其是影响了诗歌意义的排偶和声音的对仗。再次,中国诗歌走上音律的道路,还受佛经的翻译与梵音输入的极大影响,梵音的输入是促进中国学者研究字音的最大动力,反切是梵音影响中国字音研究的最早实例,这也导致了诗人对音律的重视,严格遵循音律的“律诗”开始一统天下。最后,齐梁时代,乐府衰亡,诗歌转入有词而无调的时期,这使诗歌的音律往往不再依靠声音乐调来体现,而主要依靠文字本身有规律的变化来体现。第四部分,主要探讨朱光潜《诗论》音律理论的当代意义,分别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针对新诗形式方面的普遍缺陷,朱光潜的音律理论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指出了道路;第二,朱光潜《诗论》的音律理论对克服当今诗歌不重视音律的普遍偏颇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