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索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血清代谢标志物及其代谢调控通路,为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辨证客观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根据失眠症的诊断标准筛选失眠症患者,根据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证候标准,从课题组招募的失眠症患者中筛选10例心脾两虚证证候最典型患者,以及10例非心脾两虚证患者(心脾两虚证证候最不典型者),对照20例患者的基线情况招募10例健康受试者。采集受试者一般情况、年龄、BMI指数、失眠症患者的中医主症及兼症情况。2.采集受试者血清,对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组、失眠症非心脾两虚证组和健康组受试者进行血清代谢组学全谱检测。对下机后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峰提取等预处理,运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方法,根据组间比较的P值、VIP值、差异倍数来筛选潜在代谢标志物。在上述代谢物质筛选的基础上,进一步比对心脾两虚证组/健康组、非心脾两虚证组/健康组的相同物质,判定为失眠症的类潜在代谢标志物;比对心脾两虚证组/健康组、非心脾两虚证组/健康组、心脾两虚证组/非心脾两虚证组的三组交集物,判定为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类潜在代谢标志物。3.将筛查到的代谢标志物查询人源代谢物数据库(HMDB),确定物质名称、物质分类信息,并检索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以确定差异离子的代谢通路。结果:1.三组受试者在性别构成方面,健康组男性3例,女性7例;心脾两虚证组男性2例,女性8例;非心脾两虚证组男性3例,女性7例。卡方检验X2=0.341,P=0.843,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布方面,健康组平均年龄37.70±11.35岁,心脾两虚证组33.40±13.34岁,非心脾两虚证组48.10±6.74岁。非心脾两虚证组年龄大于其余两组,单因素方差分析F=4.866,P=0.01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BMI指数方面,健康组BMI指数为21.54±2.44,心脾两虚证组20.77±3.30,非心脾两虚证组20.04±2.11,单因素方差分析F=0.21,P=0.81,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纳入的10例失眠症心脾两虚证患者的睡眠情况主要表现为不易入睡、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失眠症中医症状调查表》所列47项兼症出现频次最多的前10个症状为面色无华10次、健忘9次、神疲8次、疲倦8次、乏力5次、脘痞5次、头晕5次、头痛5次、心烦5次、易怒5次;10例失眠症非心脾两虚证患者的睡眠情况主要表现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失眠症中医症状调查表》所列47项兼症出现频次最多的前10个症状为易惊8次、口苦7次、头痛6次、盗汗6次、口干6次、疲倦6次、易怒5次、健忘5次、面色无华5次、自汗4次。3.失眠症心脾两虚证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血清代谢组学比较,共筛选到阴离子类潜在代谢标志物27种,阳离子类潜在代谢标志物258种;失眠症非心脾两虚证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血清代谢组学比较,共筛选到阴离子类潜在代谢标志物111种,阳离子类潜在代谢标志物792种;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组与非心脾两虚证组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学比较,共筛选到阴离子类潜在代谢标志物194种,阳离子类潜在代谢标志物1138种。4.比对筛选出失眠症的阴离子类潜在代谢标志物5种,失眠症的阳离子类潜在代谢标志物78种,筛选出与失眠症心脾两虚证证型判别相关的代谢标志物3种。其中,MG(0:0/16:0/0:0)和MG(16:0/0:0/0:0)的物质一级分类属性为类脂和类脂分子,二级分类属性为甘油糖脂,三级分类属性为单甘油酯。Glycerol 1-hexadecanoate为1-棕榈酸单甘油酯,目前还未能确定物质的分类信息。KEGG数据库也未见3种物质的代谢调控通路信息。5.在失眠症的83种代谢标志物中,可查到19条代谢通路: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鞘脂信号通路、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原发性胆汁酸生物合成、类固醇生物合成、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自噬-动物、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传导、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利什曼病、阿米巴病、结核病、癌症中的胆碱代谢、系统红斑性狼疮。结论:1.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血清代谢标志物为1-棕榈酸单甘油酯、MG(0:0/16:0/0:0)、MG(16:0/0:0/0:0)。2.失眠症心脾两虚证的失眠主症及兼症特征可能与类脂分子代谢异常有关,长链脂肪酸可能是最重要的代谢标志物,甘油磷脂代谢差异物主要表现为卵磷脂和脑磷脂上调。代谢通路涉及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鞘脂信号通路、脂肪酸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1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