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报》关于乒乓球运动员的人物报道研究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sjappleshu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时代的缩影,体育以人为主体,体育人物报道则是在体育运动和时代发展过程中为体育人物所搭建的桥梁。《中国体育报》作为一份体育类党报,通过体育人物承载富有时代特征的体育精神,体现体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变化。本文希望能够以乒乓球运动员为切入点,研究《中国体育报》人物报道言说方式的发展进程和特点,并通过文本阅读法从深层次的揭示人物报道下的世界观和不同发展阶段下乒乓人物报道所传递出的文化特征。通过对《中国体育报》1958年—2014年问关于乒乓球运动员的人物报道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发展时期:探索起步期(1958——1978)、过渡发展期(1979——1999)、蓬勃发展期(2000——2014)。重点采用文本阅读法,从语言、形象、结构、主题、哲学和文化六个方面对各时期文本抽样进行分析。试图在时代变迁中总结出《中国体育报》关于乒乓球运动员的人物报道文本特点。在社会和竞技乒乓球发展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体育报》关于乒乓球运动员的人物报道不断变化发展:文本语言风格丰富,运用修辞和文学的表达手法,增加了报道的趣味性;乒乓球运动员的形象多元化,报道角度多样,形象从单一的竞技英雄变为到多元的社会人;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报道主题传递出的意识形态逐渐弱化,但《中国体育报》始终明确其党报的定位,坚持塑造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英雄形象,坚持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通过人物报道语言、形象等多方面的变化,归根到底其实是对体育中蕴含的人本精神的强化。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体育报》在社会变迁中,乒乓人物报道文本的话语始终坚持英雄团队形象的建构;始终坚持面向广大社会群体的普及和引导;报道主题从英雄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逐步趋向于强化人的自觉意识;乒乓球人物报道始终与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征程同步。最后对《中国体育报》乒乓人物报道提出建议,包括: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同时,善用修辞手法加强乒乓人物报道的贴近性;乒乓人物报道要有“乒乓大国”的宏阔视野,让我国的乒乓人物走向世界;保留现有结构模式同时尝试创新,鼓励人物报道中言说方式上的多样化经营
其他文献
近年来,农村劳动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伴随着工业机械化的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农业生产大多由机械替代人工劳作。村民劳动强度变小,劳动时间减少,闲暇时间增多,打牌、赌博等
近年来,我国女子网球选手的竞技水平日益提高,不仅获得过女子双打的奥运金牌和大满贯的双打冠军,在女子单打的赛场上也是捷报频传。继去年郑洁和李娜的WTA 排名双双挺进前20位后
变电站GIS设备是承压设备,其结构复杂、内部充有SF6绝缘气体,GIS设备壳体的生产执行国家压力容器生产制造规程,其壳体的焊接质量是保证GIS设备安全运行的基础.通过研究确定涡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第50届至53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张继科、王皓、马龙三位冠军,每位选取10场比赛,运用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每场比赛的录像进行统计、整理并分
本文以中外优秀羽毛球男双选手得失分段落技术的衔接效果与特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从得失分的段落分布、发接发段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由原来的物质享受逐步转为精神领域的享受以及对健康的高度关注。目前体育赛事蓬勃发展,各类赛事目不暇接,但观赏性的赛事居多,
研究目的:探讨3周高原训练后Hbmass的退行性变化规律,及人工低氧环境模拟高住低训对高原训练后Hbmass的维持效果和可能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北京体育大学综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