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外优秀羽毛球男双选手得失分段落技术的衔接效果与特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从得失分的段落分布、发接发段落的技术衔接效果、非发接发段落的得失分以及区域衔接效果等方面入手分析男双项目的特征:中外优秀羽毛球男双得失分段落分为四个区间;1.从发球开始的第一拍至第四拍,为发接发段;2.发接发以后得失分发生的主要段落,即第四拍至第十拍,为主要得失分段;3.由主要得失分段转入得失分较少的多拍阶段,第十拍至第二十二拍,定义为多拍段;4.二十二拍以上,定义为超多拍段。在发接发段,中外优秀男双组合在发球时运用偷中后场发球技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不同组合在左右区发球时也有差异;。在发接发第3拍采用被动技术属性击球与采用一般技术存在差异性,被动技术发生相对少,而一般技术的发生率较高。从前两拍的衔接来看,左右半区对发球后在发接发第3拍获得三种态势以及得失分率上不存在差异性,这说明优秀男双选手在不同的半区发球后与发接发第3拍的技术效果衔接不存在差异性。在发接发段,以推压为主的组合更多使用主动技术获取主动,以防守反击为主的组合则善于根据球的变化使用不同技术,更多使用一般技术过渡。接发球时,当本方接发球第二拍为主动属性,对接发球第一拍击球后的得失分率和均势率有显著性影响,主动技术时得分率和均势率高于其他水平。其他技术属性对第二拍击球后得失分率不存在显著性影响。接发球第一拍的不同属性对接发球第二拍的得失分率不存在显著性。在接发球中应该主动避免被动出球,而在下一拍寻求主动技术出球,这样不仅会争取优势,也能提高本方在接发球时的得分率。在得失分段,本方为倒数第一拍完成者,最后一拍技术属性三个不同的水平下,得失分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本方不是最后一拍击球的完成者时,无论倒数第二拍使用何种技术,第二拍为主动技术属性时其得失分有明显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得失分段,击球前一拍与后一拍效果的衔接非常重要,在前一拍使用主动技术击球,后一拍获得主动的概率会增大。在得失分段,倒数第二拍为主动属性,得失分主要发生在中场与中场,前场与前场,后场与中场的衔接;一般属性时,得失分主要在中场与中场,中场与前场的衔接;被动时,得失分主要在中场与中场、后场与中场、前场与前场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