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前交通动脉瘤形态学特征与其破裂风险的相关性,并预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方法:本实验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09月-2015年12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起病24小时内行颅内CTA检查,并采用层厚0.625mm,层间距0.625mm参数进行三维重建,再经后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在GEAW4.5三维重建工作站重建图像上分别记录患者前交通动脉瘤的位置、子囊,测量出每一个前交通动脉瘤体长径、瘤体宽径及瘤颈宽。并计算出瘤体长径/瘤颈宽径(AR)的比值、瘤体宽径/瘤颈宽径(BN)的比值。最后运用SPSS 17.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实验研究的68例患者共73个前交通动脉瘤,其中发生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共47个,未破裂的动脉瘤共26个,其中囊状动脉瘤20个,梭形动脉瘤16个。(1)前交通动脉瘤位置:左侧动脉瘤24个,19个破裂,破裂率为79.17%;中间者30个,12个破裂,破裂率为40.00%;右侧者19个,16个破裂,破裂率为84.21%,其中右侧组破裂率高于其他两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01,P<0.05)。偏侧组(左侧组+右侧组)破裂率(81.40%)明显大于中间组(4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P<0.05)。(2)前交通动脉瘤体长径(L):L≤3mm、3<L≤7、L>7mm三组破裂率分别为27.27%、69.57%、75.0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P<0.05);L≤7mm组与L>7mm组,破裂率分别为61.40%、75.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6,P>0.05)。(3)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差异分析结果如下:瘤体长径(L)(5.95±2.77mm vs 4.40±2.22mm)、瘤体长径/瘤颈宽径(AR)比值(2.22±0.93 vs1.65±0.49)、瘤体宽径/瘤颈宽径(BN)比值(1.66±0.61 vs 1.37±0.55)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瘤体宽径(W)(4.50±1.90mm vs 3.69±2.13mm)、瘤颈宽径(Wneck)(2.86±1.10mm vs 2.77±1.51mm)无统计学差异(P>0.05)。(4)是否存在子囊:有子囊的有30个,而破裂者有26个,破裂率86.67%;无子囊者有43个,破裂者22个,破裂率48.8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P<0.05)。结论:1、发生在前交通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比非分叉处动脉瘤高;2、前交通动脉瘤中瘤体长径、AR及BN值的大小是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其值越大,动脉瘤发生破裂的风险也就越高;子囊的形成也是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