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高度关联,又各自独立。顺应的实现不得不依赖于协商与变异。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视角包括:交际语境,语言结构,动态过程以及意识突显。变异论视角下,变异被定义为语言选择的动态过程,是翻译创造性的表现。本文主要以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为例进而阐述了语音模式的顺应,句法结构的顺应以及社会文化元素的顺应,同时介绍了变异论中典型的省译、增译和自由变异等三个方面。顺应论和变异论相辅相成,顺应的实现离不开变异的辅助,顺利的变异也少不了适度的顺应,语言使用和翻译研究过程中,顺应讲求的是顺应目标语文化以及阅读群中的广大读者需求,变异是顺应过程中遇到不同语言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各方面因素而导致的灵活语言变化。顺应和变异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原著作尽可能呈现出其最原始的精神风貌,满足读者对原著的期待和追求。 从翻译适应变异论视角对葛浩文英译本进行分析,发现译文灵活地处理了忠实与背叛之间的关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当中通过保留中国文化元素,顺应了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又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读者的认知、心理、社会语境和阅读习惯等等不同,对原著相应的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异,即是对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期待的顺应。葛浩文的译本成功的实现了翻译的顺应和变异,达到了翻译的效果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