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社会学视角下《道德经》闵福德英译本研究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we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由于《道德经》的巨大影响力,其已成为仅次于《圣经》拥有外译本最多的著作。而汉学家在译介《道德经》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之一,闵福德传播中国文化的脚步从未停止。2018年,闵福德出版了其最新译作Tao Te Ching,这是闵福德2014年翻译《易经》后时隔四年再次出版自己的中国典籍译作。目前来看,国内外对于闵福德本人的研究关注较少,且至今尚未有学者从理论视角探讨这部最新《道德经》译作。本文以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场域”、“资本”及“惯习”概念为基础,通过个案研究及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闵福德最新译作Tao Te Ching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场域”和“资本”的特点及变化考察其对闵福德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再透过闵福德形成的“惯习”分析对其翻译目的、翻译行为及译本特点的转变。分析发现:第一,中西方政治及经济场域,以及中国及中国典籍作品的文化场域为《道德经》这部中国经典作品提供了更好的译介平台,这对闵福德在其古稀之年仍然选择对此进行翻译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第二,《道德经》原作在国内外早已产生足够的经济及文化资本,这让闵福德愿意接受企鹅出版社邀请重新翻译《道德经》这一作品。另外,闵福德本人因为丰富的翻译经历积累下的社会、文化及符号资本,也为闵福德《道德经》译本增加了一定的关注度;第三,闵福德长期接受中文熏陶且接触中国文化,其形成的初始惯习极大地影响了其翻译目的。而且闵福德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其职业惯习也决定了闵福德的翻译行为,并且最终体现在其译本所呈现出的特点上,如译文追求简洁、大量增加副文本、陌生化处理专用词汇等。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译者在选择翻译文本时应结合具体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场域,选择能够引起目的读者兴趣且具有一定翻译价值的文本进行翻译,并且为了让译本能有更高的接受度,译本原作及译者所拥有的各类资本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译者所形成的惯习则与译本特点及效果有直接的联系。
其他文献
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不论来自哪个民族,说什么语言,大家都有情感。由于认知可以影响情感,也可以被情感影响,因此对人类情感的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认知语义学认为,用来谈论情感的语词可以成为探索情感概念结构和内容的一个重要工具(K?vecses,1990)。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Lakoff&Johns
主谓一致作为英语学习中基本且重要的语法结构,是指主语和谓语在英语句子中的人称和数字方面必须保持一致。关于如何教学这一语法点,国内外学者基于Quirk和Leech(1985)提出的语法一致、概念一致和就近一致,即“主谓一致三原则”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主谓一致的变化复杂多样,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很多不符合三原则的实例,导致学生混乱、记忆困难。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和突
任务型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备受欢迎的教学法,任务作为此教学法中的关键元素逐渐受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关注。任务复杂度是任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地讨论和研究。关于任务复杂度,主要有两个理论基础最具影响力:一是Robinson的认知假说;二是Skehan和Foster的有限注意力模型。两个理论框架对于任务复杂度的影响有不同的预测。Robinson认为个人差异例如认知风格、动机等
“走”在汉语中使用频率颇高且具有较多引申义和较强的语义支配能力,而非常规结构“走+N/NP”以其特殊的语义和句法特征在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与探讨。汉英词典作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重要工具,能满足他们在阅读、写作和翻译等过程中的解码需求。本文旨在针对汉英词典中非常规结构“走+N/NP”的译义问题,优化并构建其新型译义模式。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三本汉英词典,包括《新世纪汉英大
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学习成为新兴的学习方法,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地点不再受到限制,学习者的个性化要求也更能得到满足。互动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有效的互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学习效果。翻转课堂更是对互动有着特别的依赖,是将课堂主体回归到学生的最好体现。本研究希望能分析出移动学习平台下翻转课堂中的互动特点并且探讨学生的口语能力是否在该互动教学模式中提升。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
翻译是外语学习的五大基本技能之一,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不同语言在语义、句法、语用等方面的异质性以及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翻译成为外语学习和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因此,翻译教学方法、翻译教学策略等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从前语言学视角、语言学视角、功能视角、文化视角、认知视角等对翻译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也有学者对翻译教学进行实证研
本篇翻译报告原文节选自珍妮特·M·吉布森(Janet M.Gibson)编著的《幽默心理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Psychology of Humor)的第四章。该章节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解释人们的态度、归因和成见是如何影响幽默的,以及幽默如何促进社交,对指导人们真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更具有实践性。翻译原文是社科类文本,其特点是专业术语多,长难句复杂。根据皮特·纽马克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材料选自2019年5月出版的《蓝图——美好社会的进化起源》(Blueprint: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a Good Society)的第六章(约一万字)。所选章节追溯了人类社会单配制的进化起源。当今世界,恐怖袭击不断、战争不断,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蓝图》指出人类有望建立一个和平共处的和谐世界。此类书籍在中国目前相对较少,因此本书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文本节选自美国精神分析专家海伦娜·亚尔马松(Helena Hjalmarsson)所著的《战胜自闭症:我和莉娜的生活》(Beyond Autism:My Life with Lina)。这本书以回忆录的形式主要描述海伦娜与其自闭症女儿的真实生活,包括莉娜一次次的发病,传统型与非传统型治愈疗法的研究和改进,海伦娜对于自闭症的认识变化等。此次翻译实践材料为原文第一章,所选文本共计
本文是关于《因为互联网:理解新的语言规则》(Because Internet:Understanding the New Rules of Language)的翻译实践报告,《因为互联网:理解新的语言规则》由语言学家格雷琴·麦卡洛赫(Gretchen Mc Culloch)所著,全书讲述了网络语言的产生及发展,对了解网络文化,促进人际交流具有指导意义。本实践报告从翻译转换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译者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