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四川花生种植、加工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花生生产和消费地域,以独有的中粒型花生蜚声中外。本研究以栽培花生基因组作为参考进行酶切预测,通过SLAF-seq测序分型技术,对收集的70份四川省花生材料进行SNP标记开发。依据SNP分型结果,分析了70份材料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和群体结构分化情况。通过两年栽培试验,结合表型鉴定与品质测试进行关联分析,鉴定参试材料重要性状显著关联位点,筛选重要性状候选基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花生种植、加工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花生生产和消费地域,以独有的中粒型花生蜚声中外。本研究以栽培花生基因组作为参考进行酶切预测,通过SLAF-seq测序分型技术,对收集的70份四川省花生材料进行SNP标记开发。依据SNP分型结果,分析了70份材料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和群体结构分化情况。通过两年栽培试验,结合表型鉴定与品质测试进行关联分析,鉴定参试材料重要性状显著关联位点,筛选重要性状候选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四川花生优质、高产机理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株高、分枝数、百果重、种皮颜色,蛋白质、脂肪及可溶性总糖含量7个性状进行田间鉴定及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主茎高、分枝数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态分布,其余性状无正态性。7个性状在特定区段呈现集中分布,实际种植生产以中低株高(20-50 cm)、中等分枝数(6-10)、中大粒型(140-200 g)、中高蛋白质含量(23-27%),中等脂肪含量(51-56%)、低可溶性总糖含量(3.5-5.5%)的粉色花生为主。(2)实验中Hae Ⅲ的酶切效率为92.71%,共得到213.91Mb reads。测序平均Q30为94.44%,平均GC含量为42.70%。每个样品平均开发206,506个SLAF标签,平均测序深度为14.36x,共得到184,034个群体SNP。以杂合和缺失比例小于10%、MAF大于等于0.05为标准,筛选出优质SNP标记3,313个。(3)以筛选出的SNP标记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70份花生材料可分为5个类群,分别包括了17、5、20、7、21个材料。天府系列审定品种集中分布于第Ⅰ类群,在第Ⅱ、Ⅲ、Ⅳ类群有分布;第5类群为最大的类群,与其他类群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第Ⅲ和Ⅴ亚群整体呈现出以种皮颜色分类的趋势。群体结构结果显示,随着K值的增大,天府系列品种出现不同亚群分离,其他出现种皮颜色与营养成分等多个亚群分类。当K=8时,交叉验证错误率达到最低值,亚群体内资源相似性最大,对比系统进化树群体结构,二者总体结构相似。(4)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8个QTL,涉及5个性状,包括株高(3个)、种皮颜色(2个)、蛋白质含量(1个)、脂肪含量(1个)和可溶性总糖含量(1个)。QTL分布在7个染色体上,其中影响脂肪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两个QTL位于Arahy.12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其他文献
柑橘黄龙病是危险性最大、流行速度最快、最具毁灭性的一种柑橘病害,对全球柑橘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利用动力学模型来研究黄龙病的传播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准确评估喷洒杀虫剂、移除病树、输营养液、对苗木实行严格检疫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根据柑橘黄龙病的传播机理,分别建立了自治,脉冲切换,非自治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它们的动力学性质.本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现
大花黄牡丹(Paeoni ludlowii)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同时兼具观赏价值、药用价值,是极为珍贵的植物资源和育种材料。为了充分利用大花黄牡丹的资源价值,项目组将生长于海拔约3000m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米瑞村的大花黄牡丹进行引种到海拔约3800m的拉萨市区,发现大花黄牡丹在拉萨能够正常开花,并出现了重瓣植株。本实验围绕大花黄牡丹的观赏特征,以原生地和引种地两个的大花黄牡丹植株群体进
DNA甲基化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干旱等逆境胁迫适应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基因组潜在的变异来源。植物中,通过群体遗传学研究已鉴定出调控开花等复杂性状的DNA甲基化位点,但目前尚缺乏有效手段对序列特异位点DNA甲基化状态进行精准操作,极大限制了对这些位点进一步的功能研究与利用。本研究通过将CRISPR-dCas9蛋白与具有DNA去甲基化功能的ROS1蛋白融合,形成靶向特异序列的DNA去甲基化系统,进一
Rhizoctonia solani AG1 IA是引起水稻纹枯病的致病菌,最近多年,纹枯病已成为中国的主要水稻病,是三大水稻病之一,特别是在华南部分地区,这已经给我国水稻的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立枯丝核菌AG1 IA作为丝核菌属中第一个基因组测序的菌株,可以为研究其对水稻的致病机制提供一个很好的模型。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通过对水稻纹枯病菌AG1 IA中预测的小分泌蛋白结合转录组数据进行筛选和
本文围绕鸭瘟病毒UL25与UL17蛋白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进行筛选,将UL25蛋白中的相互作用关键氨基酸进行突变构建病毒突变株,对其作为候选疫苗的潜力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获得的结果如下:1.DPV pUL25与pUL17相互作用的鉴定本文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AGGS-Flag-UL17、pCAGGS-HA-UL25。将以上重组质粒分别进行单独转染或共同转染至DF-1细胞中,收取12 h、2
小麦的原始遗传资源在从其野生祖先驯化和进化到现代栽培小麦的过程中遭受了较大的侵蚀。普通小麦的遗传变异日益狭窄,严重限制了突破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通过远缘杂交能够将小麦的野生近缘种中的优异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从而拓宽其遗传基础。本研究通过对父本野生二粒小麦D1、D97,母本普通小麦品种川农16(CN16),及其远缘杂交获得的高世代(F11)株系材料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55K SNP芯片分
本文利用相振子模型研究了耦合振子系统的连接结构对于振子的分离、整合等集体行为的影响。同步是耦合振子系统动力学研究的一个传统问题,并且被用于理解自然现象中的多种同步行为。分离整合是在同步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现象中的复杂集体行为提出的动力学问题。本论文采用计算机模拟和解析分析方法,从删除节点和删除连线两个方面研究了耦合振子系统的连接结构对于振子的分离、整合等集体行为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利用基本的振子模型,给
本试验以生长中期草鱼为研究对象,考察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对生长中期草鱼生产性能和肌肉品质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并根据生产性能和肉质标识确定了饲粮中谷氨酰胺的最适水平。本试验将六种不同谷氨酰胺浓度(0.02、1.89、4.07、5.88、7.86和11.92 g/kg)的等氮饲料饲喂初重为169.7±0.28 g的草鱼60天,考察谷氨酰胺对草鱼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适量的谷氨酰胺提高了生长
大刍草是现代栽培玉米的祖先种,蕴含了大量优良的抗性基因,是拓宽玉米种质的优良基础材料。转座子曾被认为是“垃圾DNA”,但越来越研究表明其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大刍草及玉米基因组已经被测序。但是对含转座子的大刍草特异基因尚不明确。本研究首先利用比较基因组手段分析玉米B73与墨西哥大刍草(Zea mays ssp.Mexicana)基因组从而鉴定了含转座子的大刍草特异基因,其次对这些
卫星作为空天网络的组成部分,在全球移动通信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卫星通信系统的仿真与研究极具现实意义。在3GPP RAN会议上,非地面网络的解决方案已被纳入第五代移动通信(5G)标准,旨在弥补地面网络在信号覆盖、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不足,5G NTN指出了非地面网络应用地面体制应关注的要素,包括移动性、链路预算、小区模式、服务连续性、频率规划、无线资源管理等,本文结合以上要素,以4G、5G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