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蔬菜产业在种植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1985年我国蔬菜的播种面积仅4753千公顷,2009年已经扩大到18414千公顷,年平均增长率达5.81%;蔬菜总产量由1985年的8243万吨增加到2009年60000.02万吨,年平均率为8.62%。现阶段,我国的蔬菜产业已成为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种植产业,其产值由1987年的379.1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800亿元,占农林牧渔产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8.17%上升到2009年的24.98%,高于渔业、林业的产值。我国也发展成为世界上蔬菜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伴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蔬菜产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蔬菜生产在空间上呈现集中的趋势。这种蔬菜产业的集中主要表现:一是,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的集中度显著提高。二是,蔬菜集中趋势已由面积和产量的扩张、集中向产地分工,蔬菜品种的特化、集中转变。随着蔬菜产地集中,各蔬菜产地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策略已经从早期的单纯的追求面积的扩张向品种的改善升级转变。我国的蔬菜产地正是经历了这种产地间竞争使得传统的产地结构发生变化,新兴的产地不断兴起,蔬菜生产在空间上呈现出集中的趋势,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特色非常明显的蔬菜集中产地,我们称其主产地。农产品产地布局与产地变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自然条件,技术进步,市场和运输条件,资本,历史情况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联系,共同影响和决定着某一农产品生产格局发展的轨迹,这已得到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证实。农产品产地集中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农业生产布局的专业化,使各地区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力地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农业产地集中其形成和发展能有效促进农业的进一步扩大,改善和优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业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发展,并减少当地贫困、增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最终推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因此,本文将以我国蔬菜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蔬菜产地集中的现状和特征,并借鉴产地集中和主产地形成等相关理论探讨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的影响因素,并从农户的微观角度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基于产业集聚经济的外部性理论,从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和对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两方面研究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的经济效应。。本文共分为9章,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陈述如下:研究内容一:我国蔬菜产地集中的现状、特征及其与美国的比较。本文运用测算农业区域专业化的相关指数,测算我国以及各省份蔬菜作物的集中度和区域专业化水平,研究发现(1)从全国层面上,我国蔬菜产业的整体集中程度偏低,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区逐渐由城郊向农区转移,蔬菜产区由分散走向集中,且我国蔬菜主产区的专业化水平较高,我国蔬菜主产区的集中更明显出现在在县级层面。(2)美国蔬菜生产布局呈明显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布局,美国蔬菜种植面积、产量的集中程度均明显高于我国。(3)通过对不同蔬菜品种的比较,发现总体上美国各蔬菜品种集中程度均高于我国,不同品种的生产区域布局的发展趋势不同,主要有五种类型,第一,由分散生产转向高度集中趋势;第二,由高度集中转向分散趋势;第三,集中程度一直较高;第四,一些品种没有明显的产地集中;第五,在原有蔬菜主产地的播种面积的比例年度变化不大的基础上,出现一些新兴的主产地。优越的土地资源条件、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规模、交通的改善以及政府政策都有利于美国蔬菜的区域专业化布局。这都为我国蔬菜产业生产布局规划发展提供了很好经验借鉴。研究内容二:我国蔬菜种植户的生产决策的市场敏感性分析。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分析我国蔬菜种植户其生产决策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蔬菜和其他替代农作物生产的相对比较收益、该地区非农就业水平的较大变化和以往农户蔬菜生产决策都会影响我国蔬菜种植户当年的种植决策。实证结果印证了我国的蔬菜种植户能较为敏感的根据市场信息调整其生产决策,从而影响我国蔬菜的产地布局,因此有必要从农户的微观角度研究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内容三: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的影响因素。本文借鉴了产地集中和主产地形成等相关理论,探讨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以山东寿光蔬菜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对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的影响被弱化,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一方面在我国蔬菜生产实际发展过程中,随着大棚、薄膜、灌溉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气候等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条件对我国蔬菜种植的限制作用日益降低;另一方面从本文所调查的情况看,农户蔬菜种植平均规模相对较小,加之当地有大量的流动劳动力,使得农户对资金以及劳动力投入需求的影响减小,因此传统意义上的要素禀赋因素对我国蔬菜主产地的形成影响被弱化。技术进步、交通条件、市场需求和规模、知识溢出、政府政策对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政府政策的影响程度最大,之后依次为市场需求和规模、交通条件、技术进步、知识溢出和要素禀赋。此外,政府政策对知识溢出也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内容四: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基于产业集聚的外部性理论,构建农业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我国蔬菜主产地的形成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对区域蔬菜经济增长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是因为蔬菜主产地形成因集聚经济存在,吸引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供给数量的增加,并促进蔬菜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从而推动蔬菜主产区的农业经济增长,同时因蔬菜主产地形成因其集聚经济外部性,使技术溢出变得可能,利于技术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传播快,运用广,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蔬菜作为主产区的主要农业之一,蔬菜产业的经济增长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表明我国蔬菜主产地的形成可以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研究内容五: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对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从中观层面,以我国最大的蔬菜产地寿光为对象,运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我国蔬菜主产地的形成对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1)山东寿光主产地的形成推动蔬菜产业的自身的成长。(2)寿光蔬菜主产地形成,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动。(3)寿光蔬菜主产地的形成带动了与相关的产业的发展。(4)山东寿光蔬菜主产地的形成提高了农户收入。通过全文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的政策建议:第一,优化农产品生产布局,依靠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主导农产业。第二,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工作。第三,加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四,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