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面针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传统中药之一,从根部提取分离到的氯化两面针碱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抗疟疾,抗炎,抗菌,抗氧化,抗HIV,保护心血管,尤其是抗肿瘤。可以通过抑制多种信号通路,例如:AKT、ERK、JAK、SHH和FAK等,从而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和肿瘤血管的生成。由于其对肝癌、肺癌、胃癌、肾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活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前,直接从植物中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方法不仅回收率低、成本高。而且氯化两面针碱存在水溶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因此更多的化学家致力于改造其结构以提高活性和利用度;研究高效经济的全合成方法来满足研究和生产的需求。所以,对以两面针碱结构为骨架的各种衍生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以期获得抗肿瘤活性更高、毒性更小的新型化合物将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以两面针碱为先导化合物,以其全合成路线为基础,进行了如下的结构修饰:(1)在两面针碱母核C-6位上引入氮杂环;(2)在两面针碱母核C-6位上引入醇基。虽然两种尝试都没有成功,但也为我们后续以两面针碱母核简化结构为基础的菲啶衍生物的合成开拓了思路。2、本文以2-溴-4,5-二甲氧基苯甲酸和各种商用苯胺(间氨基苯甲醚、5,6,7,8-四氢-1-萘胺、4-氟苯胺、4-氨基苯甲酸甲酯)为起始原料,以两面针碱全合成路线为基础,经工艺优化,路线筛选,共合成了47种新型的化合物,所合成的化合物均通过1H-NMR、13C-NMR、高分辨质谱、红外和元素分析表征确定结构。3、所合成的化合物均通过MTT法测定其对四种癌细胞(HepG2、A549、NCI-H460、CNE1)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具有中到高的抗肿瘤活性,特别是C-6位上为二甲氨基乙氨基侧链时活性最好。平面结构的化合物17a、17b和17c对CNE1细胞的活性都优于氯化两面针碱,IC50分别为1.20μM、1.87μM和1.19μM。化合物17a和17c对于HepG2细胞的IC50分别为1.19μM和1.37μM,对A549细胞也有高于氯化两面针碱的效果。除此之外,化合物5e对测试的四种细胞都体现出高的活性,特别是对CNE1细胞,IC50为1.13μM。根据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17a、17b、17c有望成为抗肿瘤的先导化合物,值得进一步研究。初步讨论了这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一步指导筛选出活性更好、类药性更高的先导化合物,为开发创新药物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