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荞麦属蓼科荞麦属双子叶禾谷类作物,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保健功能被国际农业营养及卫生组织认为是21世纪具有前途的绿色食品。荞麦在重庆市某些城区有较大规模种植,但因品种老化混杂,种植零星分散,栽培管理落后,而使荞麦产量低、用途单一、效益不高,没能发挥我市荞麦生产的区域优势。当前我国对荞麦的研究也仅停留在产品加工的层面上,对荞麦施肥等基础性研究还不多,将微量元素肥料施用于荞麦以优化其营养结构的研究更甚。而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我国72%的地区为缺硒低硒地区,缺硒导致多种地方性疾病。荞麦硒含量较高,因此从营养调控的角度上研究硒对荞麦营养效应的生理机制,对更进一步提高荞麦产量和优化产品营养结构、开发富硒荞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将赋予荞麦这一绿色食品更强的保健功能和市场活力。本文以重庆市合川地方种黄荞一号为材料,采用土壤盆栽试验和化学分析方法,设4个不同施硒水平,系统研究了硒对苦荞生长发育、营养效应和土壤性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硒后苦荞早期生长受到抑制,表现为株高、干重下降,但成熟期时施硒浓度为0.5mg/kg的处理株高高于对照,施硒浓度为0.5和1.0mg/kg的两个处理干重超过对照,说明硒对苦荞后期生长有促进作用。施硒促进苦养地上部生长,但抑制苦荞根部的生长,使根冠比变小。从产量性状来看,施硒浓度为0.5和1.0mg/kg的两个处理株穗数、株粒数、产量和百粒重都较对照增长显著,其中每盆产量分别增加132%和41%,增产效果明显。施硒浓度为2.0mg/kg时,苦荞整个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均受到严重抑制,产量降低,表现为中毒现象。从生长发育来看,施硒量在0.5-1.0mg/kg范围内适宜苦荞生长,0.5mg/kg为最佳浓度。2.施硒显著提高了苦养的硒水平,但各器官的硒含量随生长期不同而有差异。苗期硒在苦荞各器官含量顺序为:根>叶>茎。花期硒在苦荞各器官中的含量顺序为:花>根>叶>茎。成熟期时花的硒含量最高,茎最低。硒在苦荞植株体内转运的规律是从地下部向地上部各器官转移,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从分布来看,叶、茎是苦养主要的贮硒器官,成熟期施硒处理的苦荞叶部和茎部硒积累量占整株的72-79%。作为人类直接食用部位的籽粒,贮硒量占全株比例的大小随施硒水平而异,4个硒水平的作用大小顺序为:T2>T3>T4>T1。3.苦荞干物质的积累主要发生在生长的中后期,60天时积累速率达到峰值。施硒可以使苦荞生长后期干物质积累速率下降幅度降低,即延长了苦荞的生长周期。硒在苦荞整个生育期都在不断积累,低硒浓度时成熟期硒积累速率最高。不同处理各器官的硒积累过程差异较大,说明硒在植物体内的转运过程比较复杂,但在施硒0.5-1.0mg/kg范围内变化规律较一致,成熟期硒积累量大小顺序是:叶>茎>籽粒>根>花。施硒0.5-1.0mg/kg既可以提高苦荞干物质积累量,也可以提高苦荞硒积累量,在此浓度范围内,苦荞干物质积累量和硒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48*)。4.施硒使苦荞籽粒硒含量提高了8.8-11.5倍,同时提高了苦荞籽粒中氮、磷、钙、镁、锌、锰等元素的含量,但降低了铜、铁的含量。苦荞籽粒硒含量与磷、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锌含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铜、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施硒使苦荞籽粒淀粉含量下降,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升高,施硒0.5-1.0mg/kg苦荞籽粒淀粉、粗脂肪、粗蛋白产量均有显著提高。表明,施硒改善了苦荞籽粒的营养结构,提高了品质。5.施硒后土壤有效硒含量呈抛物线形式增加,植株硒含量与土壤有效硒含量相关性显著(r=0.950*)。施硒可以提高土壤有效磷、钾的含量,对有效氮含量影响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