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意的空间-数字联合效应(Attention 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Effect,简称注意SNARC效应)是指个体对数字进行较浅的知觉加工时,也能够自动激活相应的空间表征。注意SNARC效应具体表现为当小数作为线索时,被试对左侧目标的反应更快;当大数作为线索时,被试对右侧目标的反应更快。近年来,注意SNARC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注意SNARC效应是受自下而上的自动加工影响,还是受自上而下的控制加工影响尚无统一的结论。为了进一步探究注意SNARC效应的认知机制,本研究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同时改进Fischer,Castel,Dodd,Pratt(2003)和复制沈模卫,田瑛和丁海杰(2006)的线索-目标探测范式,拟考察空间编码是不是数字表征的一部分,以及探究注意SNARC效应在数字进行较浅的认知加工上的时间进程和认知神经机制,从而为注意SNARC效应的认知加工提供实证依据。实验一在Fischer等(2003)的实验基础上,增加中数条件,采用3(数字大小:小数1~3、中数4~6、大数7~9)×3(目标位置:左边、中间、右边)的被试内设计。随机选取22名被试完成了实验任务。实验程序,首先将阿拉伯数字1~9作为任务无关的提示线索随机呈现在屏幕中央;然后,在屏幕左侧或中间或右侧会呈现一个目标刺激,此刻被试需要对目标刺激尽快做出按键反应。该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受到返回抑制作用的影响,对出现在中间位置的刺激反应最慢,且没有出现注意SNARC效应。实验二改进沈模卫等(2006)的研究,采用3(数字大小:小数,中数,大数)×2(目标位置:左边,右边)的被试内设计。随机选取21名被试完成了实验任务。实验程序将1、2、5、8与9随机呈现在屏幕中央;随后,在屏幕左侧或右侧随机呈现一个目标刺激,要求被试看到目标刺激后尽快做出按键反应,。该研究的行为结果表明,被试对小数的按键反应更快,且也没有出现注意SNARC效应。ERP结果表明,当锁时在线索刺激时,(1)顶部和顶枕部的P1、N1、P2成分都存在数字大小的主效应,其中小数的波幅与大数相比有更负的走向,中数随时间的推移,波幅则越来越正;(2)在额部的P2成分上,大数的波幅最大,中数次之,小数的波幅最小,且三种数字的波幅两两存在显著的差异;(3)在额部的P3成分上,中数的波幅显著大于小数的波幅,小数的波幅显著大于大数的波幅。同时,也没有发现早期定向注意负波(Early Directing Attention Negativity,EDAN)和前部定向注意负波(Anterior Directing Attention Negativity,ADAN)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数字大小不具有空间表征。当锁时在目标刺激时,(1)在顶部、顶枕部、额部的P1、N1、P3成分上,右半球上目标刺激出现在左侧条件下的波峰更大;反之,左半球上目标刺激出现在右侧条件下的波峰更大。(2)在顶部的N1成分上,中数和大数条件下目标刺激出现在右侧诱发的波峰更大;(3)顶部和顶枕部区域,目标刺激出现在右边诱发的N1波峰更大,以及顶部的左半球N1波峰更大;(4)在顶部和额部的P3成分上,目标刺激出现在左侧诱发的波幅更大,尤其是在顶部的右半球上。结论:来自行为和电生理的证据,均表明当对数字进行较浅加工时,可能并未自动激活数字的空间表征,数字不会自动引起空间注意偏向,否定了自下而上的自动加工观点,为注意SNARC效应的不稳定性提供了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