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1987年-2017年)回顾性分析。 目的:总结和探讨中国大陆地区近30年暗色丝孢霉病的流行病学和诊治状况,并对国内外暗色丝孢霉病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通过CNKI、万方、维普、Embase和Pubmed检索1987年至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结果:本文共纳入文献107篇,共计有116例患者为暗色丝孢霉病。其中暗色丝孢霉病感染临床类型以皮肤及皮下组织型为主,其他感染临床类型包括系统性、角膜型、浅表型感染和甲暗色丝孢霉病等。该病诱因以上皮屏障被破坏、特发性免疫功能异常最为多见,其次为长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提供相关信息但未发现诱因及基础疾病的患者占32.65%(32/98)。病原学诊断主要依据真菌镜检、组织病理、真菌培养和分子鉴定,有超过1/2的病例(62株菌)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有近1/3的病例(45株菌)进行了体外药敏试验。治疗上我国以系统性抗真菌治疗为主,伊曲康唑为近20年来该病最常用药。107例提供预后信息的患者中因该病死亡10例,占9.35%(10/107);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型死亡率最高,共6例,占此型已知预后人数的75%(6/8)。 结论:近年来,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感染数有明显上升趋势。感染类型以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为主,若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死亡率较高。各科医生应提高该病各型临床及病原诊断水平,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并积极开展分子鉴定,同时尽可能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信息。 第二部分 Sensititre YeastOne(R)显色药敏板检测暗色真菌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不同暗色真菌临床分离株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并为建立SensititreYeastOne(R)显色药敏板检测暗色真菌的体系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不同来源的7属10种50株暗色真菌进行YeastOne药敏试验,并与CLSI M38-A的标准化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本研究所纳入的暗色真菌对临床上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基本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相符,YeastOne方法和CLSI M38-A方法对非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的基本符合率较高。 结论:YeastOne方法测试非棘白菌素类药物时和标准化方法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采用YeastOne方法测试棘白菌素类药物对丝状真菌的药敏时通过观察MEC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