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子宫肉瘤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的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4年3月~2008年10月年收治的子宫肉瘤患者10例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本组病例中子宫平滑肌肉瘤6例、子宫恶性苗勒氏管瘤3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根据1988年FIG0的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标准,经手术证实Ⅰ期6例,Ⅱ期1例,Ⅳ期2例,其中我院首诊的患者有8例,外院转来2例。手术治疗9例,我院施术8例,入院诊疗过程记录详细。术后化疗使用阿霉素、环磷酰胺、VP16、顺铂、紫杉醇等化疗药物;主要方法有PEC、TP、PAC、单用噻替哌、VAC化疗;1例患者术后追加放疗。结果:1.本组患者发病年龄范围27岁~78岁,平均年龄52.4岁,其中两例年龄在35岁以下;2.临床表现:阴道不规则流血8例,腹部包块1例、阴道分泌物增多伴恶臭1例。妇科检查8例可触及子宫增大及下腹包块。3.辅助检查:CA125检测有1例患者升高,此患者合并双卵巢癌。5例患者妇科超声提示宫体及宫腔异常,多普勒超声2例患者肿瘤组织RI小于0.4。4.病理检查:术前5例患者行分段诊刮,4例诊断提示子宫肉瘤,其中1例放弃治疗,术后经石蜡病检证实4例,其中2例为子宫平滑肌肉瘤;5.误诊率:术前误诊8例,其中6例误诊为子宫肌瘤,误诊卵巢囊肿1例,误诊子宫内膜癌1例;6.术后随访:术后可随访到7例患者,1年内死亡2例,5年生存者1例。结论:1.子宫肉瘤多发生于中老年妇女,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辅助诊断方法,误诊率较高。2.手术治疗仍是子宫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但与患者的预后未见显著相关。3.子宫肉瘤患者预后差,需早期诊断,辅助个体化、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