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陵龚氏家族法事音乐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三峡库区腹地、乌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涪陵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始刻于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被称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有北宋绍圣年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谪涪时讲学和注《易》于此的点易洞,为涪陵地区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佛教场所——天子殿(法雨寺)、北崖寺、普陀寺和万佛寺。民间宗教信仰较普遍,丧事超度与节日祈福活动都有专业的民间法师承担。龚氏家族师徒们就是一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法师团队之一,本文以龚氏家族民间法事道场仪式为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实地采访等方法对其进行科仪程序内容的收集、唱腔旋律的听记、锣鼓乐谱的分析和相关人员的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并运用音乐民族志实录法、音乐形态学理论和民族音乐学音乐分析等方法对资料进行细致研究,挖掘出其音乐和宗教的功能价值和提出其健康传承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多次田野调查、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涪陵志书等史料文献分析了涪陵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利条件,良好的环境条件给予龚氏家族法事道场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温床。根据传承人的口述,归纳了龚氏家族从事法事活动的四段发展历程(萌芽时期、成长时期、挫折时期和复兴时期)和运用了民族志记录法对法事活动科仪程序时间安排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结合了音乐形态学等知识分析了田野调查中获取曲牌唱腔的调式、节拍节奏、锣鼓乐谱、旋法与润腔等,得出了龚氏家族法事音乐乐于使用五声羽调式唱腔、曲牌旋律多样化发展、丰富的演唱润腔和调式特定结束收腔旋律型的结论。探明了其仪式与音乐存在的深层关系与仪式音乐建立起人界与神界的互通互利功能。以及使用了文化符号学和社会学等方法去分析龚氏家族法事活动中使用的法器、乐器与服装道具,理清了每件器物的功能所指,提出了其具有传承文化、社会教化和娱乐欣赏的社会功用与具有超度、通神和祈福的宗教功能。龚氏家族法事道场自诞生以来,经历了曲折发展之路,在发展之路上不断融合了当地的戏曲与民歌等艺术形式,获取了当地人民的赞同与认可,但其口传心授与文字记谱的传授方式已经难以在当今时代立足。传统的唱腔表演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观众审美转变和传承人的紧缺是其发展受阻的主要问题。其在面临传承困难的同时也迎来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发展的机遇。本文分析其面临挑战与机遇,提出了使用规范的乐谱记谱、地方相关部门成立相应的传习所、研究所等场馆和申请加入非物质遗产名录进行保护的建议。本文是首次对龚氏家族法事音乐进行研究,在此之前并无龚氏家族法事的相关研究,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对龚氏家族法事唱腔的乐谱听记整理给其传承发展提供了规范的记谱文本。龚氏家族法事音乐作为巴渝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化一方百姓、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拥有不可磨灭的功劳。本文的研究具有四方面的意义:其一,有利于推广巴渝文化,让更多学者感受到巴渝文化的特殊魅力。龚氏家族法事音乐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在佛门教派的基础上,不断融合了我国的道教观念、儒家思想和区域鬼神信仰等不同文化,运用地方民歌曲调和借鉴地方川剧锣鼓演奏法等艺术形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样式。其二,丰富了民间道场音乐研究的理论。民间文化的兼容性强、流变性大,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存在相似与差异,为后者的研究活动提供了一份理论参考。其三,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本次研究当中,笔者对龚氏家族道场科仪演唱部分的唱腔和唱词进行听记和词本的收集整理,对其使用曲谱记录方式记谱,整理成谱册,为非遗保护保留了文本资料。同时也固定了唱腔的旋律特点,缩小了师徒口传心授的继承和学习方式对原唱腔旋律的流变。其四,有利于提高局内人的文化自信。法事道场活动被扣着封建迷信的帽子,一直影响着大多数人对它的看法。法事道场活动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产物,包含着人类的精神活动,符合文化的定义条件,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它当做封建迷信来看待,要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
其他文献
语法教学作为英语学科中听、说、读、看、写多项技能发展的基础,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指出教师应在更加丰富的语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新的语法知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英语语法意识。然而,现阶段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过于强调语法作为规则的作用,导致学生无法准确地运用语法进行表达。基于以上现状,该研究尝试着结合“
英语中以-ly结尾的副词在对话中常常被孤立使用,以表达说话人的立场和态度,有策略地使用能够起到使对话顺畅进行的作用。这一类词语往往被包括在关于副词使用位置或者互动话语的研究中,但是其作为使用广泛又形式特殊的一类词,值得引起更多的注意。本研究将语料库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和话语分析的定性手段相结合,运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法,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SECCL和英语本族语语料库BNC中的口语语料,从词汇
克莉奥佩特拉和奥赛罗作为不同时空的两个人物,他们之间的关联性不仅仅在于他们的非白人属性,更因为他们都是莎士比亚悲剧《奥赛罗》(1604)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6)中的他者。尽管批评家们对奥赛罗和克莉奥佩特拉这两个人物分别作了深入的考察,但对于莎士比亚通过时空并置构建起来的二人所共有的他者性,以及他们的身份误识问题少有关注。本文借助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以奥赛罗与克莉奥佩特拉的类比为基础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竞争激烈,工作岗位紧缺,各个群体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压力,据相关报道指出,近些年来,国内抑郁症患者数量逐年增加,且大学生已经成抑郁症患者的主体,而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尽管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明抑郁症可以通过治疗来减缓,但是好多人未达到抑郁症的临床诊断症状,处于阈下抑郁,也就是具有抑郁倾向的状态,并未引起重视,因而错过了最早发现和治疗的时机。负性
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和声、调式、音色等等。节奏要素也被称作“音乐的骨骼”,在本研究中,主要对节奏这一重要的要素进行深入讨论。节奏要素不仅仅只在音乐艺术中,在大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活动当中,也存在着节奏。有规律的、有时间维度的、一种有韵律的变化,也被称之为节奏。而打击乐作为节奏乐器,在歌曲中起着重要作用,往往打击乐器的节奏类型决定了整个歌曲的速度与情感方向。在以往的研究中,针对音乐节奏的研究不少
对于尚处提升阶段的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文学作品的简写本对于提高其语言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法隐喻的使用及其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原著与简写本在可读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研究经典文学原著及其简写本中语法隐喻的分布情况,无论对语法隐喻理论的应用,还是对面向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改写及教学实践都有一定的价值。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视角出发,对《巴斯维尔克猎犬》的原著以及面向英语母语学习者和中国英语学
随着AI技术迅猛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音乐创作、录制、教育等环节。AI与音乐的核心交结点是音乐形态问题(由音乐形式理论衍生)。然而面对人工智能音乐这一交叉学科,由于国内教育将艺术界与科技界割裂严重,许多计算机技术研发的文章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有着与音乐实际不符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对计算机技术的不了解,大部分音乐研究或者止步于此,或者直接卷入AI音乐制作,音乐学界鲜见以学科对
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会演是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发展的一个契机,各地艺术文化互通交流,传统音乐得以更好地传播出去。本研究在分析同一首筝曲不同时期的演奏版本时发现,不同版本在作品处理上存在明显差异。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是通过音响形态呈现的,因此,本研究选定9首传统筝曲的两类演奏版本(20世纪50年代前的演奏版本与现当代演奏家的演奏版本,共计18首筝曲),采用实证研究和谱例分析的方法,深入讨论两类版本的差异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但是作为特殊教育分支的视障音乐教育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视障音乐教育中的课外音乐活动。我国对课外活动这方面的关注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民国时期,其中学校的管乐团作为学生艺术团体,属于课外音乐活动。管乐团作为西南地区A视障学校的特色办学项目,不仅体现出办学体制的多样化,也体现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
合唱艺术作为一种音乐内容丰富、参与人数众多、普及性较强的音乐表演形式,一直以来都深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童声合唱作为合唱艺术的不同类别,在我国的合唱发展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期间也不断涌现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团体。童年阶段是学习音乐艺术的启蒙和养成的关键时期,合唱对于孩子的意义除了学习音乐知识之外,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很大的益处。近几年,我国不断倡导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而这与合唱的理念“和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