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分析硝苯地平缓释片对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肺功能影响及耐受性研究,为今后预防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方法:采取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46例为男性,44例为女性,年龄分布处于55-87岁,平均年龄60.8±19.5岁。依据奇偶数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上述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5例,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观察组中,23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年龄分布处于56-88岁,平均年龄60.9±18.8岁。对照组中,23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年龄分布处于57-87岁,平均年龄60.7±20.1岁。经分析,两组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采用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规性治疗,主要包括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代谢、扩张冠状动脉血管、止咳、化痰、平喘以及低流量吸氧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缓释片,口服,一次20mg,一日2次,14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加用比索洛尔,口服,一次5 mg,一日2次,14d为一个疗程。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MACE事件(新发心绞痛,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情况、研究对象的再入院情况,以及肺功能(FEV1、FEV1/FVC%、FEV1预计值%)和动脉血气分析酸碱度(p H)、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氧分压(PO2);心肌酶学指标包括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等反应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指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90例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心肌酶、肺功能、血气分析的影响以及两种不同治疗方法不良的反应发生进行分析。为了减少误差的发生,提高研究的准确性,每位研究对象临床资料收集的数据均进行三次的测量,最后算出其平均值。设定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观察组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91.1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7,P=0.000)。2. 两组研究对象在咳嗽咳痰、啰音和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在心悸、胸闷和胸痛等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和FEV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研究对象的肺功能指标均高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EV1、FVC和FEV1/FV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观察组研究对象MACE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105,P=0.017)。5. 两组研究对象血液中的CK、CK-MB、LDH以及HBDH的含量在治疗前差异不显著(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研究对象血液中的CK、CK-MB、LDH以及HBDH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两组研究对象血气分析中p H、PCO2和PO2等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气分析中p H、PCO2和PO2等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差异均不显著(P>0.05)。7.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在住院治疗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心、外周消肿、腹泻、面部潮红、乏力以及一过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经过积极的对症处理,上述两组研究对象的不良反应均得以缓解,两组研究对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并且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和心功能,缩短患者心慌、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降低患者MACE事件的发生率,患者未发生显著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