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学界自建国后开始的把变形作为一个文艺学术语所作的集中研究,多对变形进行静态分析,或曰横向分析,即分析存在于变形过程不同阶段上的一些共同的规律,由此出发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是要深达变形研究的内在肌理,那就应该更贴近变形作为一个动态范畴的本质现实,已有研究的动态视点往往只停留在变形过程中的某一个点或某一环节上,最终还是忽略了变形作为一个前后勾连一气、有着内在的承续性和因果链条性的动态范畴的过程性、事件性特点——笔者正是尝试在这一缝隙处作点工作——以一种运动观来审视变形,把变形视为一个绵延的动态过程,一个伴随着相对完整的创作过程的从萌芽到发展的因果性事件,并把艺术变形问题沉落到文学变形(主要是文学创作中的变形)这一更为具体的视域中,使艺术变形的某些很难理清的重大问题获得文学创作中的变形这一特殊的研究视角,力图从运动与文学这两个视角的交合处,对文学创作变形的运动过程进行逼近准确的描述,尤其注意创作主体的贯穿于整个创作的、有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的主观能动作用,揭示了其作为创作中的“场”对变形中的诸多客观、主观因素的“磁化”作用,并试图揭示许多尚处于隐蔽状态的文学变形的内在规律,探讨创作变形的可操作性,寻找作家们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创作变形所依之“法”。 要研究文学中的变形,不能不首先澄清变形这个概念,由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最为混乱,也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笔者不得不用整个的第一部分集中对此问题的研究;同时由于学界界定变形多在“艺术变形”这个层次上,所以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先从艺术变形导引到文学变形;此后,梳理了学界对此问题的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分析了各自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变形观:把变形分为广义变形与狭义变形,或者说“象形中的变形”与“变形中的变形”,以“变形阈限”作为区分这两类变形的标志,并探讨了变形的分类问题。 第二部分“文学变形的酝酿”讨论的是在开始动笔实施创作变形之前,作家心理上对于变形的酝酿与准备及作为前提和条件的客观的或物质性的因素。创作动机的形成标志着心理场的场效应发生激变,对原形的变形起决定意义的有意变形的心理图式形成,此前此后的无意变形有了被规约方向的“磁场”;变形的根源在于作家创作动机心理图式的艺术外化对感性形象的要求与客观现实中的感性形象的矛盾;创作动机的心理图式对变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变形指向有思想、感情、理想三个方面,作家创作动机心理图式的艺术外化对感性形象的要求与客观物象的自在性的矛盾,又沿着变形的三种指向,具体生成了三对矛盾。 第三部分“文学变形的操作”从两个维度综合探讨创作变形操作生成所依之“法”。创作变形的内在依据与原形的三对矛盾,从根本上决定了变形的途径,因此从分析这三对矛盾对变形方式方法的决定作用人手是探讨变形的可操作性的重要方法;而把广义变形与狭义变形分开,分别探讨其变形方式,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在“现实形象的客观尺度与客在逻辑”的阂限下,有哪些变形的方式,而要突破这个阂限,变形又该如何操作;把三对矛盾及其侧面拆开,分配到广义变形与狭义变形中去,就把这两个探讨维度结合了起来。广义变形的造象方式有拆解与选择、集中与嫁接、夸张与渡染的典型化方式,拆解与选择、集中与嫁接、夸张与渲染的理想化方式;狭义变形作为造象手段其变形方式有突破现实形象的情感尺度的变形与突破现实形象的构形尺度的变形;狭义变形作为叙述方式其变形方式有彩云追月式、并蒂开花式等五种方式。广义变形与狭义变形的每一种变形方式都由三对具体矛盾的不同侧面所决定。 如若舍弃变形之径,人将会被关在灵魂的栖息之所的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