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一种风险。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波动的加剧,对信用风险的评价与管理越来越重要。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推出,对于信用风险的深入研究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于1996年加入了巴塞尔成员国行列,标志着我国银行业接受了协议的要求,开始稳步推进新资本协议在我国的实施,推动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升资本监管有效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相对落后,国内外商业银行在经营方式和经营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信用数据库和信用评级体系还不成熟,因此了解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借鉴世界先进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对于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中,关于风险量化模型的创建和模型评价方面的文献较多,而对构建模型的数据基础和商业银行实施新巴协议的数据库建设细节却言之不详。
第二章系统的总结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与旧协议比较它的几个创新之处;并分析新协议可能会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产生的影响。
本文第三章在介绍国外、国内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概况的基础上,重点回顾了国际上研究最多的几个现代信用风险模型,并且对每个模型的理论基础、思想方法以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评述。
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商业银行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贷款信用风险的手段和能力明显不足。商业银行基础数据及银行IT系统平台的建设等方面还比较落后,以数量模型来研究控制贷款信用风险时机尚未完全成熟。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银行数量模型的准确性,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我们以具体银行为例介绍了我国主要商业银行风险量化研究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研究了数据和数据仓库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和实施内部评级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内部评级系统与数据仓库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基础数据来自数据仓库,但为达到内部评级的要求而制定的数据标准又对数据仓库进行制约。商业银行建设基于全行业务平台的数据仓库,可以保证客户和业务资料的完整性,实现对业务的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进而,根据数据基础开发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计量模型,以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
最后,突出强调了数据和数据仓库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和实施内部评级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了新资本协议的相关要求,通过比较国际、国内银行业实施新协议的进程,阐述数据仓库建设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我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