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化学迁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persky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多年以来,有关迁移发生的机制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所以每当有新的学习理论提出,迁移理论也随之更新。在重视素质教育的时代,进行学科迁移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教会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我们对高中生化学迁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学习能力,及为中学教师培养学生化学迁移能力的系统教学策略提供参考。依据迁移机制理论,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本文分别从学生和教师角度阐述了决定学生迁移能力的因素。同时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了培养高中生迁移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认清定势干扰、消除负迁移,创设复合的迁移情景、矛盾情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等。本研究采用了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模式。以高二级的6个教学班共406名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的《高中生化学迁移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为材料。首先,通过前测,以确保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学生基本同质,然后,根据提出的教学策略,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迁移能力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之间在迁移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组学生的化学迁移能力明显提高,化学学习能力也明显提高,实验组学生的化学科总成绩也明显高于控制组。从而证明了本研究所提出的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要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迁移能力培养,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在学校教育领域,教师在课程实践中往往扮演着被动的消费者的角色,许多教师视教科书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新课程的推行对教师的传统的角色提出了很大挑战,人们希望教师不
作为一个多年以来从事农村基层教育工作的班主任,针对农村普通高中班级管理内容片面,管理内容生硬,管理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对学生评价不科学等普遍存在的问题,运用自己几年以来教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在广义上指一切以基础教育中的课程标准为基础,据此对教育系统的部分环节进行改革的策略,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或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教育学家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学习理论,推动了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也使研究性学习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
过程属性是课程固有的属性。过程属性反映课程作为过程的存在,过程对课程活动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针对人们没有明确提出过程属性,或者试图以工具、人文的两极属性模式分析课程以
<正>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等规聚丙烯/炭黑(iPP/CB)复合材料,通过动态流变研究复合材料熔体的黏弹性。结果表明,CB粒子在iPP熔体中自发团聚[1-2];当体系稳定后,损耗因子的频
目的探讨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e propionate,FP)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蛋白及其mRNA在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重塑过程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征地区片价是政府征地时的重要依据,区域之间不合理的征地区片价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为了解决征地区片价之间的平衡问题,笔者以周口市为例,通过建立综合计算指标体系,利用Arc
在过去的20年中,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教师专业发展曾出现一些困境,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在世纪之交,该州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大胆创新,形成了能够有效推动本州基础教育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雕塑艺术作为一个真诚的见证人记录下了历史的脚印。绘画书法、文学诗词、宗教佛学、人文历史、社会变革等等的大环境都和中国古典雕塑始终在形象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