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单侧神经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行TLIF和TLIF+对侧开窗减压术术后对侧出现神经症状的发生率和疗效及探讨术后对侧神经症状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诊断腰4/5节段腰椎管狭窄且有单侧神经根症状的患者104例,前瞻性随机分成两组,其中A组52例行TLIF症状侧减压,男28例,女24例;年龄45~83岁,平均58.2岁;B组52例行TLIF+对侧开窗减压,男22例,女30例;年龄42~88岁,平均59岁,分别统计两组出现对侧神经根症状的发生率,通过两组影像学资料分析出现神经症状的可能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对侧椎间孔面积、对侧椎间后缘高度及其差值。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以及改良Macnab临床评价评估两组术后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4.3个月,A、B组患者中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症状的分别为15.4%(8/52)、1.9%(1/52),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症状共8例,原因均为单一因素,包括对侧椎间孔狭窄1例、对侧椎间盘突出1例、术后置钉错误1例、术中操作刺激5例。B组术中操作刺激1例。其中在A组中有3例经过保守治疗无效后接受翻修手术。腰椎前凸角术前与术后差值分别为A组3.2±2.5°,B组2.9±1.8°,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P=0.484);手术节段前凸角术前与术后差值分别为A组2.6±2.1°,B组3.1±2.6°,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P=0.283);对侧椎间孔面积术前与术后差值分别为A组31.3±9.5 mm~2,B组29.5±8.8 mm~2,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P=0.319);对侧椎间隙的高度术前与术后差值分别为A组3.3±1.6 mm,B组3.6±1.1 mm,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P=0.268);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A组6.5±3.1,B组7.1±2.8,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P=0.303);术后A组1.6±1.2,B组1.8±1.1,两组之间无明显差性(P=0.378);但是A、B两组术前与术后评分均差异有显著性(P<O.05)。术前ODI评分分别为A组68.6±22.3,B组66.2±24.2,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P=0.600);术后A组19.1±11.3,B组20.1±13.6,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P=0.684);A、B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评分均差异有显著性(P<O.05)。临床疗效结果评估,A组优32例,良11例,可14例,差1例;B组优35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分别为74.1%和93.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单侧神经症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TLIF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症状有较高的发生率,这表明无症状侧需要减压。双侧减压不仅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症状发生率低,而且临床优良率高。术后对侧神经根性症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术中操作刺激、椎弓根位置不良、术后椎间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