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球壳菌素对禾谷镰孢菌及其产毒的抑制作用与应用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一种易侵染小麦、大麦和玉米等作物的丝状真菌,能产生真菌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又称呕吐毒素),极大降低谷物的营养价值且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禾谷镰孢菌及其产生的DON毒素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本文研究了一种来源于天然产物的活性物质多球壳菌素(Myriocin,ISP-1)对禾谷镰孢菌及其DON毒素生物合成的抑制活性和作用机理,并制备了一种负载多球壳菌素的纳米纤维膜,探究其在食品抗菌包装中的应用潜力。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多球壳菌素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及机理研究。通过微量稀释法确定多球壳菌素对禾谷镰孢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64μg·m L-1,且在p H 3~8范围内抑菌效果保持稳定。通过孢子萌发实验和菌落生长速率法评估多球壳菌素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浓度在16~128μg·m L-1内多球壳菌素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孢子荧光染色观察结果显示,在MIC浓度水平的多球壳菌素处理下,禾谷镰孢菌菌丝体形态异常,表面出现不规则皱缩、凹陷,局部出现孔洞;孢子活力下降,部分孢子死亡。随着多球壳菌素浓度的增加,菌体胞外相对电导率上升、蛋白质和核酸泄露量增加、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多球壳菌素可通过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与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er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SPT)结合使得其酶活性降低,进而影响细胞膜中鞘脂的合成。以上结果表明,多球壳菌素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或完整性而影响其结构和功能,从而抑制禾谷镰孢菌的正常生长。多球壳菌素对禾谷镰孢菌DON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多球壳菌素在16μg·m L-1和32μg·m L-1的亚抑制浓度下对DON毒素合成的抑制率分别为76.40%和84.33%,对真菌生物量的抑制率分别为22.74%和45.46%,说明多球壳菌素在亚抑制浓度下能够抑制DON毒素的生物合成。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和关键代谢通路的变化,发现调控DON毒素合成途径的TRI基因簇表达下调。RT-PCR结果显示,16μg·m L-1和32μg·m L-1的多球壳菌素处理使得禾谷镰孢菌的关键基因TRI5表达量分别降低1.13倍和3.10倍,转录调控因子TRI6分别下调了1.01倍和1.28倍。呼吸代谢水平分析结果显示,16μg·m L-1和32μg·m L-1的多球壳菌素处理后,丙酮酸的产量分别降低了42.63%和60.14%。以上结果表明,多球壳菌素通过调控DON毒素合成关键基因TRI5和转录调控因子TRI6的表达水平,并降低其间接底物丙酮酸的产量,进而抑制DON毒素的生物合成。多球壳菌素在小麦保藏和食品抗菌活性包装中的应用研究。小麦侵染实验结果显示80μg·g-1的多球壳菌素可显著降低单位质量小麦籽粒中DON毒素的含量,延缓小麦的品质劣变。利用静电纺丝技术,以生物聚合物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PHBV)为基材并添加不同比例的多球壳菌素,制备出PHBV/ISP-1纳米纤维膜。以抗真菌活性和细胞毒性为综合指标,最终选择多球壳菌素添加量为3%的纳米纤维膜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定。结果显示,PHBV/3%ISP-1纳米纤维膜的的水接触角为113.8±5.40o,说明材料呈疏水性。SEM显示纤维间随机连接,表面光滑无串珠,平均直径为740±132 nm;机械性能测试结果发现纳米纤维膜的断裂强度为5.49±0.39 MPa,展现出良好的机械性能。以易腐水果草莓进行保藏实验,结果显示PHBV/3%ISP-1纳米纤维膜能有效维持草莓质量、硬度和有机酸含量等品质指标,延缓草莓腐败变质,表明PHBV/ISP-1纳米纤维膜应用于抗真菌活性包装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米酒,中国传统酿造酒之一,因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但以固态发酵方式生产米酒效率较低且品质难控。液态发酵法因质量易控、便于机械化操作,逐渐受到重视和应用。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响应面实验等方法确定米酒液化、糖化以及液态发酵的工艺条件。然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TS)以及气相高通量飞行时间质谱技术(GC-TOF-MS)对米酒液态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风味物质进行分析。最后,采用相关性网络分析
青稞是一种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食药兼用的粮食作物。萌发是一种较为快捷、简便和安全有效的食品原料改性方法,可显著提高青稞中活性物质如: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及加工性能,但通常导致青稞中功能性成分如:β-葡聚糖的降解。本文研究了萌发对青稞营养成分和胚乳降解酶的影响并进行萌发青稞在降糖、降脂和降压方面的活性研究。研究了3种胁迫萌发方式对青稞籽粒中β-葡聚糖
V型颗粒态淀粉(VGS)具有独特的V型单螺旋结构,在冷水中即可迅速溶胀成糊,通过醇水热处理改性得到的VGS颗粒形态完整、结晶度高,是潜在的优良微胶囊载体,但目前关于VGS的研究聚焦于冷水溶解性,关于其形成机理、糊液性质及包载能力少有涉及。因此,本课题首先研究了VGS在醇水体系中的形成机理,并在三种醇浓度下(50%、60%和70%乙醇)优化了VGS的制备条件,对比了三种最优VGS的理化性质,并用三种
近年来,加热不燃烧卷烟作为传统卷烟的低害替代产品之一出现在市场上,其产生的主流烟气需降温后才能流通入口,否则易造成抽烟者口腔、气管粘膜等的热损伤。因此,可实现烟气快速降温的香烟滤嘴,即“气溶胶冷却元件”,就成为加热不燃烧卷烟的研发关键之一。本论文以常用卷烟滤嘴材料——二醋酸纤维素为基础材料,采用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制备螺旋式长烟气通道,同时研发高导热相变螺旋通道包覆材料,构建组合式烟气快速降温元件。该
草莓是极具营养价值和农业价值的特色园艺农产品,其时令性强,果实娇嫩,易腐烂变质,易受机械损伤,不利于运输及贮藏。冷冻干燥(FD)技术用于这种高营养、短保质期的果实加工,可以很好地保留其热敏性营养成分,提升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如何解决传统冻干耗时长、耗能高的问题,同时保证产品质量,是冻干生产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采用一种新型的微波高效冻干技术,通过将传统加热板替换成微波加热源,并使用脉冲喷动床系统提升干
大米蛋白(Rice proteins,RPs)和豌豆蛋白(Pea proteins,PPs)是优质植物蛋白质。尽管RPs和PPs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是由于RPs的水溶性极低(<2%)以及PPs的低消化性,还不能完全满足生产、消费和市场的需求。目前有很多针对蛋白质改性的方法,但是对蛋白的结构、营养完整性和功能特性破坏较大。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采用pH循环法利用RPs和PPs制备大米蛋白/豌豆蛋白亲
脱氧核糖核酸(DNA)具有聚阴离子特性和生物相容性,同时DNA与配体间存在不同的结合方式和结合位点,可制备得到DNA-配体复合物,因此DNA是理想的载体材料。DNA与小分子配体间相互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配体结构、实验条件和分析方法等),其机理尚不明确,阐明DNA的配体结合特性是开发DNA载体体系的关键。DNA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亲水性,其与蛋白质均具有组装特性,可通过共组装形式构建核-壳型复合
蛋白酶可用于改善蛋白的营养、功能和感官品质。在前人的研究中,已确认内源性蛋白酶可在大豆发芽和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如提供生物合成的原料和提供氮源。但是,这些内源性蛋白酶在大豆加工中是否会发挥作用尚不清楚。基于蛋白酶对于蛋白质营养功能价值的提升作用,本论文首先将利用豆浆体系来考察内源性蛋白酶(内肽酶和外肽酶)的组成、水解条件和水解活性等,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些内源性蛋白酶在新型豆浆制取方面的作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我国消费者对于肉类消费热情逐年增加,鲜肉难以获取的现状,促进了肉类冷冻技术的发展。磁场辅助冷冻技术因其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而备受关注。有研究表明,磁场冷冻过程中食品能快速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从而形成更细小的冰晶,减小细胞组织的机械损伤。本研究采用磁场冷冻技术将猪肉和牛肉分别冻融1、3、5、7个周期(-20℃冷冻14 h后4℃解冻10 h为一个周期)和冻藏2、4、6
目前,微波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物理场热加工技术已应用在鱼糜制品的加工生产中,也有研究证实针对部分酶,微波能量可能会改变酶的构象,进而影响酶解反应进程。本研究围绕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Cat L)对鱼糜凝胶的劣化作用,研究微波加热对Cat L诱导的肌原纤维蛋白降解及其凝胶特性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推测,旨在为更好地使用微波方法改善鱼糜制品的凝胶性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