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手法配合中药对围绝经期椎动脉型颈椎病(肾虚肝郁型)患者焦虑状态治疗效果的观察,进一步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焦虑状态共病的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对颈肩头面部手法、“疏肝补肾”法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探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60例女性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各30例,于入组时分别对所有患者年龄、病史、症状及体征等基础资料统计,对TCD检查基底动脉Vp、Vm、PI、RI值及FS-CSA、HAMA、PSQI等量效指标进行测评,治疗组在“疏肝补肾”法用药原则下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同时给予颈肩头面部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枕颌带牵引,治疗周期14天,于治疗后对上述量效指标进行复测,于结束治疗后7天、14天再次对HAMA、FS-CSA、PSQI测评。最后将治疗前后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选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描述。结果:1.两组治疗后HAMA改善率比较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8例。结果:两组治疗后HAMA改善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HAMA评分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组间以及时间和组间的交互作用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后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后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与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后7天、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与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PSQI评分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组间以及时间和组间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FS-CSA评分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组间以及时间和组间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对照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查对比Vp值比较: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值比较: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值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I值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配合中药对围绝经期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伴发焦虑状态的治疗效果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在HAMA、PSQI、FS-CSA改善方面,能更好的改善CSA患者因焦虑而导致的焦虑、睡眠障碍及心理、功能障碍,并能明显改善基底动脉Vp、Vm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