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寒杂病论》作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创造性的将理-法-方-药-量融为一体,迄今学人犹奉为圭臬,其方亦被尊为“经方”而广泛流传,而以经方常用药物为研究对象进行方药剂量理论及剂量演变轨迹的研究是推进中药量效关系研究的重要途径。然而,要研究经方的方药剂量规律,首先需要回答的就是经方的本原剂量究竟是多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根据“光和大司农铜权”考证得出东汉一两=15.625g的结果公布之后,中医界再次掀起对经方本原剂量的考证之风,各种考证方法、考证结论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短期内很难达成一致观点。而现行中国与日本国家药典规定的中药剂量范围又与日本医学考证派提出的“古一两为今1.42g”之折算标准有着莫大关联。因此立足于日本,研究经方常用药物在历代日本汉方医家中的常用剂量范围;探讨经方本原剂量在自中国到日本后发生了怎样的演变,是何导致;揭示日本医学考证派提出的折算标准的来龙去脉;进而总结历代日本汉方医家在临床用药剂量特点,以及相关的临床剂量控制策略,将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向。1研究目的(1)筛选出《伤寒杂病论》中50味常用药物,根据现存历代日本汉方医家医籍分别统计出50味药物的剂量使用情况,包括常用剂量范围、平均剂量、最常用剂量值、剂量分布区间等。(2)按目前中医界对《伤寒杂病论》本原剂量认可最广泛的观点仲景方一两≈13.8g折算该50味药物在经方中的剂量范围,并与统计得出的历代日本汉方医家常用剂量范围相对比,验证历代日本汉方医家对仲景方的折算比例与日本医学考证派所述“古一两为今1.42g”之比例是否一致。(3)同时将统计得出的历代日本汉方医家运用经方50种药物的常用剂量范围,与中国和日本现行国家药典中规定的剂量范围相比较,总结历代日本汉方医家与中日两国当代临床用药剂量之间的差异。2研究方法(1)以本课题组筛选出的经方50味常用药物为研究对象,以36本历代日本汉方医家医著为研究内容,统计得出该50味常用药物在历代日本汉方医家36本医著中的平均剂量、最常用剂量、常用剂量范围以及剂量分布区间。所要研究的36本历代日本汉方医家医著如下:《和气家抄》(半井明亲)、《医疗众方规矩》(曲直濑道三)、《医学天正记》(曲直濑玄朔)、《玄治方考》(冈本玄治)、《医方口诀集》(长泽道寿)、《医方问余》(名古屋玄医)、《北山医案》(北山友松子)、《牛山方考》(香月牛山)、《当驻庵家方口解》(北尾春圃)、《校正子玄子产论》《校正产论翼》《贺川方毂》(贺川玄悦)、《方机》(吉益东洞)、《疗治茶谈》《疗治经验笔记》(津田玄仙)、《和田泰庵方凾》《导水琐言》(和田东郭)、《青囊琐探》《静倹堂治验》(片仓鹤陵)、《寄寄方记》《丛桂遇记》《砦草》《丛桂亭医事小言》(原南阳)、《校正方兴輗》(有持桂里)、《伤科方筌》《外科神书》《产科琐言》《青囊秘录》《春林轩撮要方筌》(华冈青洲)、《类聚方广义》(尾台榕堂)、《疡科秘录》《内科秘录》(本间枣轩)、《汉方治疗各论》(木村长久)、《皇汉医学》(汤本求真)、《汉方的特质》(大塚敬节)、《汉方临床治验》(矢数道明)。(2)采用EXCEL表格数据处理功能及基本统计学方法(百分位数、方差、标准差、离散度、相关性、算术平均数等概念)来处理所要研究的50味常用药物的出现频次、最常用剂量(出现频次最高的剂量值)、平均剂量、常用剂量范围以及剂量分布区间(最小剂量与最大剂量之间的值域范围)等。其中常用剂量范围采用统计学百分位数PX=L+i/fx[n.X%-∑fL]的计算方法,用[P25~P75]之间的差值来描述。3研究结果将对50味药物总论与单味药物各论分别进行探讨。所得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50味常用药物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用药剂量无论从最常用剂量、平均剂量、常用剂量范围,还是剂量分布区间,均要显著超过历代日本汉方医家以及现行中国与日本两国国家药典。以最常用剂量值为例,50味药物中有33味在历代日本汉方医家的最常用剂量尚不足其在《伤寒杂病论》中最常用剂量的1/10。(2)历代日本汉方医家用药剂量多分布在仲景本原剂量1/21~1/7的范围内,日本医学考证派提出的“古一两为今1.42g”的折算标准相当于只取仲景原方剂量的1/10。(3)现行中国和日本国家药典中规定的中药剂量范围与历代日本汉方医家相比较为接近,除黄芪、大黄、石膏、牡蛎等药两者上限值相差较大,差值可达15余克以外,大部分药物两个范围的重合区域均较大。4分析探讨(1)关于日本汉方用药剂量的大幅度下降的转折点。各学派发展过程中剂量使用有差异,但每个学派有自己的标准,每个学派的平均值与仲景比较,后世派的总量平均值是仲景的总量的1/4,古方派的总量平均值是仲景的总量的1/10~6,折衷派的总量平均值是仲景的总量的1/6~3,现代的总量平均值是仲景的总量的1/13~11。历代日本汉方医家用药剂量是阶梯型的减少,历代日本汉方医家用药剂量减少的转折点是在后世派的出现、古方派的出现、现代派的出现的3个点。(2)从学派的变化分析日本小剂量的原因。后世派受了明朝的影响,剂量减少到仲景剂量的1/4。古方派受了复古之学风,剂量减少到仲景剂量剂量的1/10~6。考证派提倡“神农秤”的正确性,提出了经方本原剂量考证结果一两为1.42g,仲景剂量的1/10。折衷派受了后世派、古方派、考证派影响,临床用药剂量在仲景剂量的1/6~3。现代日本汉方医家的剂量是仲景剂量的1/13~11。日本国家药典294方剂中《伤寒杂病论》的方剂有93首,它们的换算比率为一两≈1.25g,接近考证派得出的一两为1.42g的结果,仲景剂量的约1/11。(3)日本小剂量的有效性从文献和临床研究的两个方面可以证明。前提是长期服用,如果遇到大病急性病患者,需要用大剂量。(4)通过经方本原剂量研究与临床用药剂量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只有考证派与临床结合考证仲景剂量,而后世派、古方派、现代汉方医家将经方本原剂量研究与临床用药剂量分开考虑,不追求古方剂量应用到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