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图景与观念——对先秦诗学传统的还原性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r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新发掘的文学史资料基础上,致力于先秦诗歌及相应诗学观念的还原性考察。这种考察意在了解中国早期诗歌的发生、发展历程,辨析从诗歌产生到《诗经》集成的不同时期里面,社会文化形态的演进对诗歌的作用和影响,着重探讨在这些因素的制约和规定下,先秦诗歌及其相应观念的发展和演变理路,使我们对先秦诗歌事实和诗学观念系统的认识有所深化和拓展。   本文分上、下两编。上编的分析以“诗”为基本着眼点,分两章进行。   第一章,重点梳理先秦诗歌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从诗与歌的概念辨析着手,通过对先秦乃至秦汉时期词语构成的分析,说明“歌”作为一个语体概念生成于秦汉以后,《尚书》“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不能说明“诗”与“歌”的区别。先秦时期“诗必长歌”,诗、歌一体,诗是歌的语言内涵,歌是诗的音乐载体。从本源上说,诗是音乐文学,从本质上说,诗又是语言的艺术;   其次,从诗与乐的概念辨析入手,探析出先秦时期诗歌从属于乐的事实,而先秦时期的“乐”又是诗、乐、舞一体的综合,因而先秦诗歌在物质生成和意识观念的层面上都从属于“乐”。诗与乐时常共同参与社会生活,共同发挥社会功能,也被时代和社会赋予同样的规定性;   第三,文章考察先秦到秦汉时期关于“诗”的一般认识。从历时角度看,传统诗论将先秦诗歌的演变描述为“讴歌之初”、“有诗之渐”和“今诗”三个阶段,诗歌在三个阶段中的社会功能各有不同,而“诵美讥过”功能的有无则被看作这种阶段性演进的路标;从共时角度看,传统诗学话语对诗的定义相当复杂,但大体上归结于“持”,即“适度”的意思;同样复杂的是先秦诗歌的生存样态:创作型态、应用型态和意识型态中的先秦诗歌,各自呈现在不同的社会生活平台,构成本文进一步分析的三个层次。   第二章,考察先秦诗歌的自然分布。   本章将先秦诗歌的分布状态划分成结集和不结集两个群类。《诗经》系列的作品属结集分布类组群;此外的先秦诗歌大都零散地分布在各类文献当中,呈不结集分布状态,基本被收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里面。本章以后一类作品为分析重点,从创作者、征引者和表述者的身份与时代进行系统描述与分析,辨析出先秦诗歌在创作、征引和表述这三个层次中的社会功能,使作诗者之心,引诗者之志和说诗者之义能够得到更为清晰的层次界定。   最后,本章提出疑问:结集部分的先秦诗歌受到万世瞩目,零散分布的作品却受到遗弃和冷落,这种自然划分的结果对后世诗歌观念造成什么影响?对我们现代的先秦诗歌研究又造成什么影响?在对先秦诗歌图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之后,在作为理论基础的文学事实资源有了新的拓展之后,我们对先秦诗歌的认识和观念是否应该作必要的内省和自我调整?   下编的分析以《诗经》的结集进程为主线,考察先秦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发挥的社会功能,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规定性和相应的诗歌观念。分三章进行。   第三章,通过追溯中国早期社会文明的生成和发展史,揭示先秦诗歌发生发展的外部规定性和内部逻辑性,特别指出中国社会由巫祭文明向礼乐文明的演化,给诗歌带来的不只是生成方式的变化和应用功能的扩展,还带来一种习惯性的社会强力控制,以及因此形成的观念和发展规定性;   第四章,通过对先秦诗歌结集成因的分析,指出《诗经》是先秦礼乐文明的产物和标志性象征。它具有高度的选择性、组织性和应用性,是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社会传统力量和新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满足不同形式的社会需要为条件,经特定人物和机构的努力而聚合成集的。在这一过程中,这个诗歌集合的社会功用屡经变化,由礼乐文明的构件演变成为贵族教育的教材、自我修养的手段和社会控制的工具。   第五章,探讨先秦时期的诗教传统和孔子对这一传统的全面继承与因创。   首先,通过对先秦国子之教与瞽矇之教的系统探讨,分析先秦教育系统对当时人才培养、政治体制延续、社会秩序维护和文化传统继承等方面的意义和影响,明确诗教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探寻先秦诗教传统树立起的核心价值观,即关系到王政兴废的“文”或“雅正”等社会意识和文化观念;   其次,通过对孔子关于《诗经》系列言行和观念的梳理与剖析,明确孔子立足现实,继承传统,以兴灭继绝为志,以克己复礼为道,在全面整理传统文献的基础上删定《诗经》,倡言诗教,力图恢复传统礼乐文明,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这种努力深刻影响了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也使先秦以至孔子的诗学观念不仅有效地得到继承和发扬,还直接左右了传统诗学观念的历史走向和基本精神。   最后,通过对先秦以至孔子诗教传统的全面把握,寻绎出从舜帝“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古训,到孔子“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温柔敦厚”、“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思想发展理路。这条理路以政治治乱为价值取向标准,倡导中正、平和、适可而止的审美要求,它贯穿了所谓作诗者之心、引诗者之志和说诗者之义,对《诗经》乃至传统诗歌的社会功能、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制约。   理清了传统诗学观念的生成基础和发展理路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其中的非文学立场。也就是说,在以《诗经》为发生基础的传统诗学观念里面,诗歌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它更多地被赋予了社会控制的功能,带有鲜明的政治文化色彩。这一传统观念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历经千年之后,一直影响到现代人对先秦诗歌的基本理解和看法。   但这种传统观念的起源毕竟不是以先秦诗歌的全部事实为基础,因而带有先天的局限性。在我们对先秦诗歌有了更为全面而清醒的了解之后,这些观念系统也就具备了重新反思和调整的可能。
其他文献
在人类文化生活中,水是一个重要的原型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女子、道、生命是水意象的三个基本原型意义。三者在本质上是三位一体的关系,通过“混沌”这一中介统一于水原型
张思珍,旅美华人,美国莱思常春藤教育机构负责人之一。她与先生刘力明博士结合中美两国的教育之长来培养自己的两个女儿,使她们在高中毕业时都成功地被哈佛大学录取,并双双以高等荣誉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从哈佛毕业。张思珍认为,家长需要发掘孩子的长处和兴趣,这是孩子成才的第一步,而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以及克服困难等“软能力”,则是孩子成功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  发掘孩子的长处与兴趣  “我和先生将培养
在现代汉语复合词研究中,语义一直是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传统的词义研究只关注复合词的语法结构,而忽略对复合词内部语义关系的考察。但是,语法结构关系并不能等同于语义关
古今中外的各类文学作品中,都不乏对母亲形象的书写。笔者以母亲形象为研究对象,将研究范围界定为清前期这一历史时期世情小说里的中上阶层母亲形象。这类母亲形象身上阶级性和
“创世神话”虽是一个译白西方的学术术语,但中西均有其实,且被学者视为人类思维的第一个成果和后来众多学科发生的源头。本论文以创世神话的核心母题为研究材料,以创世神话的“
王充的《论衡》作为一部哲学思想著作,学界对之已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论衡》所受到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在前人关于《论衡》的研究中,或是在各版本序
本文要研究的是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忽视的一类小说创作——晚清小说家以现代观念对古典小说所进行的改写与重写,本文把这类小说命名为翻新小说。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将翻新小说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