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新发掘的文学史资料基础上,致力于先秦诗歌及相应诗学观念的还原性考察。这种考察意在了解中国早期诗歌的发生、发展历程,辨析从诗歌产生到《诗经》集成的不同时期里面,社会文化形态的演进对诗歌的作用和影响,着重探讨在这些因素的制约和规定下,先秦诗歌及其相应观念的发展和演变理路,使我们对先秦诗歌事实和诗学观念系统的认识有所深化和拓展。
本文分上、下两编。上编的分析以“诗”为基本着眼点,分两章进行。
第一章,重点梳理先秦诗歌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从诗与歌的概念辨析着手,通过对先秦乃至秦汉时期词语构成的分析,说明“歌”作为一个语体概念生成于秦汉以后,《尚书》“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不能说明“诗”与“歌”的区别。先秦时期“诗必长歌”,诗、歌一体,诗是歌的语言内涵,歌是诗的音乐载体。从本源上说,诗是音乐文学,从本质上说,诗又是语言的艺术;
其次,从诗与乐的概念辨析入手,探析出先秦时期诗歌从属于乐的事实,而先秦时期的“乐”又是诗、乐、舞一体的综合,因而先秦诗歌在物质生成和意识观念的层面上都从属于“乐”。诗与乐时常共同参与社会生活,共同发挥社会功能,也被时代和社会赋予同样的规定性;
第三,文章考察先秦到秦汉时期关于“诗”的一般认识。从历时角度看,传统诗论将先秦诗歌的演变描述为“讴歌之初”、“有诗之渐”和“今诗”三个阶段,诗歌在三个阶段中的社会功能各有不同,而“诵美讥过”功能的有无则被看作这种阶段性演进的路标;从共时角度看,传统诗学话语对诗的定义相当复杂,但大体上归结于“持”,即“适度”的意思;同样复杂的是先秦诗歌的生存样态:创作型态、应用型态和意识型态中的先秦诗歌,各自呈现在不同的社会生活平台,构成本文进一步分析的三个层次。
第二章,考察先秦诗歌的自然分布。
本章将先秦诗歌的分布状态划分成结集和不结集两个群类。《诗经》系列的作品属结集分布类组群;此外的先秦诗歌大都零散地分布在各类文献当中,呈不结集分布状态,基本被收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里面。本章以后一类作品为分析重点,从创作者、征引者和表述者的身份与时代进行系统描述与分析,辨析出先秦诗歌在创作、征引和表述这三个层次中的社会功能,使作诗者之心,引诗者之志和说诗者之义能够得到更为清晰的层次界定。
最后,本章提出疑问:结集部分的先秦诗歌受到万世瞩目,零散分布的作品却受到遗弃和冷落,这种自然划分的结果对后世诗歌观念造成什么影响?对我们现代的先秦诗歌研究又造成什么影响?在对先秦诗歌图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之后,在作为理论基础的文学事实资源有了新的拓展之后,我们对先秦诗歌的认识和观念是否应该作必要的内省和自我调整?
下编的分析以《诗经》的结集进程为主线,考察先秦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发挥的社会功能,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规定性和相应的诗歌观念。分三章进行。
第三章,通过追溯中国早期社会文明的生成和发展史,揭示先秦诗歌发生发展的外部规定性和内部逻辑性,特别指出中国社会由巫祭文明向礼乐文明的演化,给诗歌带来的不只是生成方式的变化和应用功能的扩展,还带来一种习惯性的社会强力控制,以及因此形成的观念和发展规定性;
第四章,通过对先秦诗歌结集成因的分析,指出《诗经》是先秦礼乐文明的产物和标志性象征。它具有高度的选择性、组织性和应用性,是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社会传统力量和新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满足不同形式的社会需要为条件,经特定人物和机构的努力而聚合成集的。在这一过程中,这个诗歌集合的社会功用屡经变化,由礼乐文明的构件演变成为贵族教育的教材、自我修养的手段和社会控制的工具。
第五章,探讨先秦时期的诗教传统和孔子对这一传统的全面继承与因创。
首先,通过对先秦国子之教与瞽矇之教的系统探讨,分析先秦教育系统对当时人才培养、政治体制延续、社会秩序维护和文化传统继承等方面的意义和影响,明确诗教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探寻先秦诗教传统树立起的核心价值观,即关系到王政兴废的“文”或“雅正”等社会意识和文化观念;
其次,通过对孔子关于《诗经》系列言行和观念的梳理与剖析,明确孔子立足现实,继承传统,以兴灭继绝为志,以克己复礼为道,在全面整理传统文献的基础上删定《诗经》,倡言诗教,力图恢复传统礼乐文明,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这种努力深刻影响了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也使先秦以至孔子的诗学观念不仅有效地得到继承和发扬,还直接左右了传统诗学观念的历史走向和基本精神。
最后,通过对先秦以至孔子诗教传统的全面把握,寻绎出从舜帝“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古训,到孔子“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温柔敦厚”、“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思想发展理路。这条理路以政治治乱为价值取向标准,倡导中正、平和、适可而止的审美要求,它贯穿了所谓作诗者之心、引诗者之志和说诗者之义,对《诗经》乃至传统诗歌的社会功能、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制约。
理清了传统诗学观念的生成基础和发展理路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其中的非文学立场。也就是说,在以《诗经》为发生基础的传统诗学观念里面,诗歌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它更多地被赋予了社会控制的功能,带有鲜明的政治文化色彩。这一传统观念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历经千年之后,一直影响到现代人对先秦诗歌的基本理解和看法。
但这种传统观念的起源毕竟不是以先秦诗歌的全部事实为基础,因而带有先天的局限性。在我们对先秦诗歌有了更为全面而清醒的了解之后,这些观念系统也就具备了重新反思和调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