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在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中,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判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具有更广阔的视域和文化研究策略,在中国也是近十年来学术讨论的热门之一。异语交流,即翻译活动的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与交流。所有后殖民批评的关键词在进入中国文化语境时都经历了一个文化碰撞和文化对话的语义演变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原文化含义的失落或部分失落和目的语文化语义的添加、负载、转型等特征,而且,译者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翻译活动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氛围中进行翻译操作的,这样一来,词语的意义不是由西方理论规定的,而是在不同文化场合中游走,并在历史的发展起落中得到重新创造。所以,后殖民批评中的一些关键词在汉语语境中的意义十分暧昧。在批评语境置换的前提下,中国知识分子操纵了这些关键词的含义来建构了他们自身的理论,不仅强调了对文化霸权的批判,对西方中心意识的消解,而且表现出对自身的文论、文学话语建构的极大关注。本课题以比较文学、文化批评和福柯的权力话语考寻为主要方法,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和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在文化碰撞与文化对话的前提下,微观触摸旅行中的五个后殖民批评关键词的译介研究。认为总体来说,中国学者在文化冲突中的具体理论反应是一种多元并存的纳受、抵抗、整合和消融的过程,具体到对每一个关键词含义的翻译和阐释,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并影响着当时的文艺学建设、文化批评理论的建构以及翻译学建设。本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一章是简介部分。主要由国内外研究现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课题创新点及其意义以及价值四部分构成。第二-六章进入具体问题研究部分。对这些关键词的研究路径是一致的,分别追问以下问题:首先,最原初生成的语境与文献是什么?原内涵、外延是什么?其次,探讨学界译介它们时,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并借助什么样知识构型来展开?再次,梳理对它们的引进、翻译、阐释和改写的过程中,遭遇了哪些本土媒介和文化因子的碰撞?发生了何种变异?当下中国对它们使用的现状和不断的流动与前行?解决的策略在哪里?第七章是结论部分。本章主要总结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分析论文自身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本论文把穿梭旅行于中西两种语境中关键词含义的变异研究提升到一个反映中西文化对话与文化碰撞的理论高度,突破当前文学、文化批评讨论中大多数学者仅仅把关键词当作意义自明的词来对待的局限,清理出这些关键词在原初社会历史语境和意思形态控制下自身具备的深刻内涵。不仅重视对关键词译介问题自身的研究,而且提出国内学界整体应有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