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以来,为全面贯彻国家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国内高校办学规模不断增大,招生人数持续增加,导致原有的各项教育和生活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办学需要。为保证高校正常发展,各高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国家拨款投入及高校自有收入有限,基本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银行贷款便成为高校解决基本建设资金缺乏的主要来源,负债办学成为高校发展中的普遍现象。而高校客户因其经营稳定、附加值业务可观等特点,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积极营销的优良客户,银行对高校的贷款需求大都有求必应或主动营销。高校贷款为银行获得了丰厚收益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的资金紧张,对高等教育事业及国家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高校贷款虽然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但随着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贷款风险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并有逐步增加的可能。而高校使用银行贷款必须还本付息,过度负债必然增加较大财务费用支出,导致学校财务负担过重,持续增加将会影响其正常教学、科研。而地方高校多由地方政府举办,项目、融资审批程序相对宽松,因而过度负债现象较为严重,高校贷款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不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高校贷款风险将会逐步加剧。吉林省农行大力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选择资质优良、综合效益高、风险可控的高等学校作为合作重点,根据高校的需求,为其提供了一定额度、不同种类的融资支持。但从目前吉林省农行高校贷款特点及现状看,由于高校贷款融资额度较大、约期不合理、短贷长用等问题,风险已初步显现,因此,对吉林省农行来说,正确认识高校风险,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势在必行。本文基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行(以下简称“吉林省农行”)的分析视角,以高校贷款风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吉林省农行高校贷款的用途合法、缺乏有效担保、还款来源单一、贷款期限较长、资产质量较好、综合效益高等表现,提出了目前存在的贷款增速过快、高校对贷款管理意识较弱、短贷长用、决策不精细、约期不合理等问题,从高校、银行、政府角度总结了高校贷款风险的种类,提出了以高校贷款风险模型为依据,加强高校贷款规模的控制以及贷款约期的管理,并以某高校贷款为案例,对高校贷款风险的表现进行了详细分析,进一步分析高校贷款产生原因及高校贷款在国家、银行及其自身方面的表现,揭示了高校贷款产生的原因,自高校负债进行基本建设开始,就伴随着高校贷款风险,随着高校负债规模不断增大,风险也随之增加,其原因包含多方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扩招政策的背景、国家财力投入不足、高校本身风险意识淡薄、银行对高校贷款风险重视不够、监管部门监督不利等。因此,基于吉林省农行的视角,在客户准入、用信监测、风险管理、风险机制建设等方面,为化解及防范高校贷款风险提出了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