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蠊亚科Epilamprinae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蜚蠊目Blattodea、蜚蠊总科Blattoidea、光蠊科Epilampridae。光蠊亚科昆虫全世界记载450多种,中国记载约51种。本论文以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馆藏以及作者硕士期间野外采集的光蠊标本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光蠊亚科昆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学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检视标本进行形态分类研究,详细描述中国光蠊亚科已知种51个,新种6个,新组合1个及其新同物异名1个,编制了分属、分种检索表;基于支序分类研究方法得到光蠊亚科昆虫支序图、大光蠊属昆虫支序图;分别对光蠊亚科各属、大光蠊属种间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通过生物地理学研究,分别探讨光蠊亚科昆虫在世界、中国动物区系的分布。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光蠊亚科昆虫形态分类研究形态术语的定义主要参考刘宪伟等(2017)编著的《中国东南部地区的蜚蠊》,使用双筒Leica ZOOM 2000解剖镜解剖光蠊亚科昆虫雄性外生殖器,Moticam Pro252A数码成像设备拍摄雄性外生殖器照片,Olympus E-M5II相机拍摄标本照。文中描述了中国所有种类的形态特征,提供了各分类阶元的文献引证、标本采集和分布等信息以及标本照和生殖器照。大光蠊属Rhabdoblatta 5个新种:异色大光蠊R.discolor sp.nov.、黄褐大光蠊R.fulvida sp.nov.、黑胫大光蠊R.nigrotibilis sp.nov.、印记大光蠊R.sigillata sp.nov.、西藏大光蠊R.tibetana sp.nov.。麻蠊属Stictolampra 1个新种:云南麻蠊S.yunnanica sp.nov.。棒光蠊属Rhabdoblattella 1个新组合及其新同物异名:卡氏棒光蠊Rhabdoblattella kabakovi(Bey-Bienko,1969)comb.nov.,海南棒光蠊Rhabdoblattella hainanensis Wang et Wang,2017 syn.nov.。新种模式标本以及所有检视标本均保存于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SEM,CAS)。2.中国光蠊亚科昆虫支序分类研究本论文选取中国光蠊亚科昆虫8属12种14个性状、中国大光蠊属昆虫15种19个性状,利用RaxmlHPC软件得到光蠊亚科昆虫支序图、大光蠊属昆虫支序图,分别推测光蠊亚科昆虫属间系统发育关系、大光蠊属昆虫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1)属间关系:棒光蠊属Rhabdoblattella、大光蠊属Rhabdoblatta、麻蠊属Stictolampra、拟光蠊属Pseudophoraspis的两个种均聚在一起,支持率分别为85%、59%、89%、84%;复光蠊属Comptolampra、水蠊属Opisthoplatia、丽光蠊属Calolamprodes、糙蠊属Anisolampra聚在一起,水蠊属Opisthoplatia和丽光蠊属Calolamprodes的亲缘关系较近,支持率为29%。(2)种间关系:皮氏大光蠊R.pisarskii和平氏大光蠊R.princisi亲缘关系较近,支持率为60%,贝氏大光蠊R.beybienkoi和印记大光蠊R.sigillata sp.nov.亲缘关系较近,支持率为81%,华丽大光蠊R.elegans、黑胫大光蠊R.nigrotibilis sp.nov.亲缘关系较近,支持率为82%,中华大光蠊R.sinensis和小大光蠊R.parvula亲缘关系较近,支持率为87%,无斑大光蠊R.immaculata和异色大光蠊R.discolor sp.nov.亲缘关系较近,支持率为79%。3.中国光蠊亚科昆虫地理区系初步研究通过查阅已有的标本信息及相关文献,对光蠊亚科昆虫地理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光蠊亚科昆虫物种数量在东洋界最为丰富(分布有239种),其次为新热带界(分布有154种),新北界物种数量最少(仅分布1种)。中国光蠊亚科昆虫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种类最丰富的省份为云南,物种多样性以大光蠊属Rhabdoblatta最为丰富,黑带大光蠊Rhabdoblatta brunneonigra的分布最广。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华南区光蠊种类最多(分布有43种);其次为华中区(分布有19种)。本论文记述的所有种中,东洋区特有种57种,古北区特有种2种。本论文旨在为中国光蠊亚科昆虫多样性保护、资源化利用与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