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氯氰菊酯对鲫的安全性评价及其相关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m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高效氯氰菊酯杀虫剂在水产养殖上的安全应用进行综合性评价。以鲫(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鱼,研究了在不同更换药液频率、溶剂配制、水温、pH值、鱼规格条件下高效氯氰菊酯对其急性毒性效应及高浓度高效氯氰菊酯对鲫短时间冲击的影响;探讨了高效氯氰菊酯对寄生在鳜、鲫体表上的车轮虫的杀灭效果;选择淡水渔业养殖水环境中常见的2种浮游生物-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 Straus)和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研究了高效氯氰菊酯对其毒性;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试验材料,建立了水产品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残留量的电子捕获气相色谱(GC-ECD)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高效氯氰菊酯对鲫96h半数致死浓度(96h-LC50)随更换药液的频率的增加而减小;以丙酮为溶剂时,对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最大。以二甲苯为溶剂时,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最小;96h-LC50值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大;96h-LC50值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96h-LC50值随规格的增大而增大。鲫暴露在高浓度高效氯氰菊酯的条件下,鲫均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但未出现死亡现象。最高浓度225.60μg/L组转移至清水中出现了死亡现象。0.025mL/m3浓度组和0.030mL/m3浓度组对鳜体表车轮虫的杀灭效果明显,但鳜死亡率随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宜作为鳜车轮虫病的防治;0.020mL/m3、0.025mL/m3和0.030mL/m3浓度组对鲫体表车轮虫的杀灭效果明显,同时对鲫鱼的毒副作用较小,适合于鲫车轮虫病的防治。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对多刺裸腹溞24h-LC50值为0.039mL/m3,其对多刺裸腹溞的毒性较大。高效氯氰菊酯对普通小球藻96h-EC50值为6.21mg/L,对小球藻叶绿素a96h-EC50值为8.97mg/L,其在短期内对小球藻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水产品中的拟除虫菊酯经乙腈提取,正己烷脱脂,ENVI-18柱和氧化铝柱AL-N净化后进样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的质量浓度在1.0μg/L-5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3种菊酯加标水平在1.0μg/kg-10.0μg/kg时,方法回收率为78.5%~10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3.1%-9.4%,本方法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最低检出限均为0.2μg/kg。该方法处理后杂质干扰少,灵敏度高,检出限量低,适用性较强,能够满足水产品中拟除虫菊酯素类杀虫剂残留的检测。
其他文献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属弧菌科(Vibrionaeeae),弧菌属(Vibrio),是一种嗜温性、嗜盐性的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海水及河口处、海洋动物中,是引起海水养殖鱼、
渔业与我国人民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同世界上的许多渔业一样,我国渔业也面临着资源衰退问题,其严重程度已危及了我国渔业尤其是捕捞业的
该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营养素(维生素C、维生素E、n-EHUFA、铁和锌)及非营养型多糖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营养素及非营养型添加剂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
长蛸(Octopus variabilis,Sasaki1929)隶属于头足纲(Cephalopoda)、八腕目(Octopoda)、蛸科(Octopodidae)、蛸属(Octopus),在我国南北沿海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朝鲜西海岸以及西太
研究大洋性物种的垂直分布和栖息地特征对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为目标鱼种的渔业管理、以及制定有效措施来减少兼捕提供重要信息。通过我国科学观察
本文通过为期4周的养殖实验研究了不同脂肪源和不同鱼油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中华绒螯蟹生长、体脂含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的影响,并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