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动态系统理论作为二语习得/发展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在欧美国家逐渐兴起并有所发展。作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引入动态系统理论的第一人,Larsen-Freeman(1997)认为第二语言学习是基于使用、基于项目的学习,这种学习不是一个线性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掌握了这个项目,再转向下一个项目,甚至单个项目的学习曲线也不是线性的,而是布满了峰和谷、进步和倒退。de Bot(2007)指出,二语发展中常常在各个层次分布有多个“吸态”,即在时间流逝中某个动态子系统可能会停留的某个优先状态,而那些明显的非优先状态叫做“斥态”,语言发展是从一个吸态到另一个吸态的非线性过程。对二语书面语发展的研究是我国二语习得/发展领域研究一直关注的问题之一,主要从复杂性、流利性和准确度三个角度描述(黄罗丹,2009),但基本都在简化论(Reductionism)的范式下进行,强调二语书面语水平以线性态势逐渐趋近母语的宏观顺序和规律性,很少尝试去描绘学习者二语书面语发展过程中大量“混乱的细节”,而在这些“混乱的细节”中,却包含着大量对理解二语发展有突破性价值的重要信息。Verspoor(2008)提出纵向个案研究是二语发展研究的典型方法,即,从动态系统角度近距离地观察个体变异性是发现二语发展模式的关键步骤。本研究以天津市初一四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研究,探究他们的书面语言在复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方面的变化特点,同时从动态系统理论角度分析这些变化的综合原因,为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提供指导依据。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随着学习的深入,四名英语学习者书面语复杂性、准确性及流利性分别呈现出非线性变化发展趋势,并且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第二,四名学习者书面语复杂性、准确性及流利性发展轨迹并不一致,呈现出不平衡发展趋势,表现出相互促进或竞争的动态关系。三个角度彼此表现出此消彼长或同进同退的现象,但增减幅度也有差别。第三,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在与外在两个部分。这些因素交互作用影响书面语复杂性、准确性及流利性的变化。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对语言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