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衣甘蓝主要观赏性状变异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clgsjz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acephala DC.)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的一个变种,是一种2年生观赏或菜用草本植物,丰富多彩的叶色和叶形变异构成了其主要的观赏性状。羽衣甘蓝耐寒能力强、适应性广、易于栽培,在园林绿化植物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应用日益广泛。羽衣甘蓝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地区,我国的引种历史不长,种质资源匮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很少,生产中应用的品种主要进口于日本。由于对羽衣甘蓝观赏性状遗传变异机制了解的不多,影响了其品种改良的进程。本人所在的研究团队,自1998年开始羽衣甘蓝种质资源引进与品种选育研究,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制出500多份加倍单倍体纯系(Doubled Haploid Line,简称DH系)。这些种质资源材料存在着丰富的叶色和叶形变异,为选育羽衣甘蓝新品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观赏性状遗传变异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优异的试材。本研究以红色心叶(红叶)和白色心叶(白叶)羽衣甘蓝DH系为试材,在分析其色素积累模式和遗传特性的基础上,利用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和亲本转录组测序分析,预测了控制红叶性状的关键基因,并对候选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白-绿花斑叶‖羽衣甘蓝DH系为试材,分析了其发育过程中的叶绿素积累规律,叶绿素生物合成前体、微量元素和茉莉酸含量,观察了其叶绿体超微结构,通过对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推测了―白-绿花斑叶‖的形成机制。以―红-绿花斑叶‖羽衣甘蓝DH系为试材,分析了其发育过程中的呈色色素、IAA、ABA、GA3、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研究了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推测了―红-绿花斑叶‖的形成机制。以裂叶和园叶羽衣甘蓝DH系为试材,分析了裂叶遗传模式,结合基因定位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推测了裂叶性状形成机制。1.红叶基因Re的精细定位羽衣甘蓝红叶性状是由花青素积累形成的。红叶羽衣甘蓝的花青素主要分布于种皮、子叶、下胚轴、幼叶、观赏期内叶、花蕾和种荚。为了克隆控制羽衣甘蓝红叶性状的关键基因,利用红叶羽衣甘蓝DH系?Y005-15‘和?Y005-8‘分别与白叶羽衣甘蓝DH系?Y011-13-38‘和?JC007-2‘杂交,构建(?Y005-15‘×?Y011-13-38‘)和(?Y005-8‘×?JC007-2‘)两个F2分离群体。在分析确定白叶性状为单基因隐性遗传的基础上,选取F2分离群体中的白叶个体构成定位群体。利用第一个定位群体将Re定位在C09上C9In-9和C9In-51两个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19和1.8 cM;利用第二个定位群体进一步将Re定位在C09上BYIn3和C09-In51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和1.8 cM。定位区间内共有26个基因,没有已知的与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并通过对花青素生物合成基因的鉴定,以及参考EnsemblPlant上的基因组信息,预测编码二氢黄酮醇还原酶的基因Bol035269为Re的候选基因。克隆测序结果表明,白叶羽衣甘蓝的Bol035269基因上有一段2400 bp插入和一段124 bp缺失。qRT-PCR分析结果,Bol035269基因在红叶羽衣甘蓝观赏期内叶中的表达量是白叶羽衣甘蓝的1045倍,而且该基因在不同部位的表达模式与花青素积累模式相同。红叶羽衣甘蓝中DFR(二氢黄酮醇还原酶)酶的活性是白叶羽衣甘蓝的6.2倍。序列比对结果表明,红叶羽衣甘蓝中的DFR与其他物种中的相似,启动子区域均含有MYB结合区域,DFR在羽衣甘蓝红叶形成中起关键作用。2.“白-绿花斑叶”形成的分子机制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制出一份优异的羽衣甘蓝―白-绿花斑叶‖DH系(?JC007-2B‘),其典型特征是观赏期叶片边缘为绿色,中心为白色。将其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S1、S2和S3等3个阶段,其中,S1阶段叶片为绿色,S2阶段叶片为白色边缘略带绿色,S3阶段叶片中心为白色,边缘为绿色。白色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极低,叶绿素合成前体含量异常,叶绿体发育异常。利用RNA-Seq技术,检测到不同发育阶段参与叶绿素代谢和叶绿体发育的差异表达基因,找到一些参与光合作用的差异表达基因,还找到了2个与叶绿素缺失相关的共调节基因bHLH160和AOS。白色叶片中Pchlide的过量积累,是白叶形成的重要原因。异常的光合作用和叶绿体发育同样影响了花斑叶的形成。3.“红-绿花斑叶”形成的分子机制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制出一份优异的羽衣甘蓝―红-绿花斑叶‖DH系(?Y005-7‘),其典型特征是观赏期叶片边缘为绿色,中心为红色。将其转色后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S1、S2和S3。S1阶段叶片为红色,S2阶段叶片为红色、边缘略带绿色,S3阶段的叶片中心为红色、边缘为绿色。研究表明―红-绿花斑叶‖是由花青素降解和叶绿素积累形成的,其内源IAA含量变化与花青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在S2 vs S1比较组中,找到了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肉桂酸-4-羟化酶(C4H)和转运抑制剂反应因子1(TIR1),以及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LBD39。在S3S vs S3C比较组中,找到了差异表达的2个氧化还原酶(peroxidases),2个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s,BGLU),LBD39,LBD37,DTX35,3个NAC和15个WRKY基因。推测―红-绿花斑叶‖的形成,与花青素合成降速及花青素降解和叶绿素积累增速有关。4.裂叶基因BoLl的精细定位为克隆控制羽衣甘蓝裂叶性状的关键基因,利用裂叶羽衣甘蓝DH系?Y005-8‘与圆叶羽衣甘蓝DH系?JC007-2‘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遗传分析表明,羽衣甘蓝的裂叶性状具有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利用QTL-seq方法将BoLl基因定位在C09上,进一步利用SSR和Indel标记,将BoLl定位在C09上的LYIn39和LYIn40两个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17和0.11 cM。根据BRAD上参考基因组信息,定位区间的物理距离为75.3 kb,共有8个基因,其中7个基因有功能注释;根据EnsemblPlant上的基因组信息,定位区间的物理距离为79.6 kb,包含11个基因,其中2个是拟南芥中参与裂叶形成基因AtLMI1/ATHB5的同源基因Bol010029/Bo9g181710和Bol010030/Bo9g1181720。裂叶和圆叶中的这两个基因序列相同,但是,在裂叶羽衣甘蓝幼叶中的表达量要显著高于圆叶羽衣甘蓝。定位区间内有2个基因(Bol010025和Bol010031/Bo9g181730)在F2定位群体中表现为共分离,但是,其在圆叶和裂叶中的表达水平相似。推测了羽衣甘蓝控制裂叶形成的分子机制。
其他文献
采用三氯乙酸提取,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建立了番茄中盐酸吗啉胍残留量的UPLC/MS/MS测定方法。添加盐酸吗啉胍质量分数为0.005、0.05 mg.kg-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7.7%和86.7%,相
近日,安福县纪委和检察院分别就该县审计机关移送的县物资资产运营公司原经理蔡某等人涉嫌违法违纪案件线索情况,向该县审计局作出回复,该县检察院立案侦查终结后查明,蔡某犯贪污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探究性学习,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正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结合课改实践,本文就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及策略等方面微探,分析认为通过构建民主的课堂
<正>1塑料性能测试通用标准统计标准内容的划分包括基础标准(通用技术语言、技术通则、基础规范)、产品标准(树脂、塑料、板材、管材、薄膜、软管、电缆)和方法标准(工艺要求
为了提高红外激光图像的定位识别能力,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红外激光图像特征定位技术,采用红外遥感采集设备进行原始红外激光图像采集,采用多层Gabor小波降噪技术对采集的红外
<正> 自从Mosman提出Th1/Th2理论后,人们对无序的细胞因子网络有了初步认识,有关Th1/Th2分化的外在影响因素和内在调控机制的研究,使人们对Th1/Th2理论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
会议
文章以两宋之交的山水画家江参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掌握的文献史料和知识,对其现存重要山水作品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出认识。旨在通过对江参其人和
公益众筹作为一种创新型公益筹资模式,通过"互联网+金融+公益"的桥梁,打破了旧式的公益方式,必将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公益众筹的发
会议
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是岭南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设计的一项重要公共建筑,同时也是他留学归国后的第一个作品,它的设计思路和“中国固有式”思潮相符合,也带有西洋
丝绸之路最早开始于何时,已难确知,但根据史料可以判断的是,中国官府举办的丝绸之路始于西汉,海路从岭南的徐闻、合浦出发,陆路则从长安出发。从现存文献看,西汉明确以官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