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之间——学制转轨与近代乡村社会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zhong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的学术成果,运用社会学和文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实证性的历史资料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和计量研究等多种方法,从社会史角度以学制转轨为切入点,并将之置于清末民初(1900~1937年)的历史坐标上,对其给乡村社会在教育领域及其他社会领域造成的种种影响及其原因作一历史性的考察,并进而透视近代乡村及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一些基本特点,其目的就是使人们能够以一个新的视角更全面地认识近代以来的乡村及中国社会.全文共分7个部分:导论部分,考察该课题的先期研究状况、界定研究的范围、阐明该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第一章,从文化竞争的角度考察和分析学制改革以来乡村社会新旧并存的二元教育格局形成的背景、特点、成因以及新学制对于乡间私塾的现代化改造.提出,清末学制改革后,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政府强制力的推动下在乡村社会纷纷涌现,打破了千年以来以私塾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代表新文化的新式学校以政府为其后盾不断地向乡村社会渗入的同时,代表传统旧文化的私塾也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和乡土适应性挣扎着生存,并回击着来自"新学"的"挑战",二者交锋对垒,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新旧并存的二元教育模式.第二章,运用计量史学、比较史学的方法从教育经费、师资力量、社会支持力量三方面对新式学校势弱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该章还对乡村学校教员的收入水平了详细的考察.得出,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结合是新学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如果没有国家力量的介入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新学要最终动摇旧学私塾的地位短期内是不可能的.第三章,从现代化的角度着重讨论了新学教育对于乡村社会的各种正面影响.清末民初现代化、理性化的新学教育制度取代了传统的、经验化的旧学教育制度,乡村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代学制以一种新文化品格的面貌在乡村社会确立,旧式私塾自身在新学的冲击和熏陶下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进行了一系列趋新的改造,接受新学教育的读书人越来越多,传统的社会结构在加速的社会流动中日益分化,新思想从外界进入乡村并在民众之间蔓延,传统乡民的职业取向、交往方式、男女关系、组织行为,甚至衣食在内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各方面已经开始出现了种种朝向现代的变动.新学教育体制的落实,可以说从制度层面,同时也从文化层面揭开了乡村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序幕.这一启动所引发的乡村社会变迁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第四章,从现代化的角度探讨新学对乡村社会的各种负面影响.提出,新学教育进一步加速了乡村精英离乡的步伐:城乡一体的传统文化从此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乡村文化衰落;乡村社会权力蜕变,乡间土豪劣绅继起,社会矛盾尖锐;久已存在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乡村社会出现全面危机.这一系列互为因果的负面影响不但使得刚刚由新学教育开启的乡村现代化之门立即关闭,而且在事实上将乡村社会推向了日益崩溃的深渊.第五章,运用新旧学对比、城乡对比等方法,分析兴学以来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认为,新学教育不但失去了往日旧学教育的社会整合机制,而且在各级新式学堂的地理分布、教学内容、各专业学堂的比例等等方面都远远地疏离了乡村社会,从而成为乡村精英离乡的强大推动力.
其他文献
水利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国家职能,向称国家财赋重地的太湖流域的水利建设,更是受到历代统治者和民众的重视。清代前期,尤其从康熙中后期开始。在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晚清至民国时期南昌地方精英与社会权势转移,论述国家政治体制变革与地方社会权力体系演变的历史过程,探讨中国传统社会近代转型的内在机制。 晚清至民初,南
明清时期,扬州地区在“漕、河、盐”三大利的促动下,经济得到飞越发展,到康乾时期达致全盛,成为淮南一大名郡。扬州成为家喻户晓,世人向往之所。诗词笔记、近人研究中对扬州之富也
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演变具有超前性和导向性,当代中国城市青年的消费价值观在反映青年价值观整体特征上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1980年至2005年刊登在中国各类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