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扬州下层小民经济生活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der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扬州地区在“漕、河、盐”三大利的促动下,经济得到飞越发展,到康乾时期达致全盛,成为淮南一大名郡。扬州成为家喻户晓,世人向往之所。诗词笔记、近人研究中对扬州之富也是极力称赞。然而,笔者认为,扬州繁华以盐盛,盐业为其支柱产业。而盐业的资源型特点,加以政府的控制与巨贾的垄断,使得小民很难涉入其间,盐利为盐商独据。同时,盐业贸易的地域性,自然会使盐销区与非盐区经济存在一定落差。所以,扬州之富应该带有极大的局限性,应是盐区之“富”与盐商之“富”。但在前人的研究中少有提及。普通小民的经济生活状况既是地区经济衡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剖析经济盛衰的重要依据,学术界对下层的研究也日渐重视。更好的了解明清扬州经济状况,解释其“昙花一现”的繁华,就必须将触角伸向下层。但这方面的研究却凤毛麟角。所以,笔者拟就本题作一尝试。 为更清晰地展现扬州的经济全貌,笔者突破狭隘扬州的界限,以大扬州作为研究范围,全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明清时期扬州地区的发展概况。笔者以时间为线,大致疏理了扬地的盛衰经过,突出其以盐盛的发展特点。盐业造就了一批豪商富贾,盐利在商贾奢侈性消费中泄至下层,从而形成万业兴盛的华丽外表。这种经济特色影响着域内小民的生活:首先,畸形消费形成的生存空间,引发了小民的末业情结,南区出现“喜商贾,不事农”的择业趋向;其次,华而不实的经济形态,增添了小民的谋生风险,商资一旦抽空小民将生计顿失,无所依赖;再次,“富”的地域限制,造成南北两区谋生的差异,呈现务农与从末两种形态。 二、扬州北部地区的小民生活。府城之富未能慧及北区,小民以农耕为主。明初,政策优厚、天时适宜,小民虽不富足,却也能维持基本生活。嘉、隆之后,天灾频发,农田荒芜,小民流离失所,生活惟艰。恋土情结与求生欲望的双重作用,形成了留守与逃亡两种方式,但二者生活境况都很悲惨。 三、扬州南部地区的小民生活。南部为盐销区,商贾糜集,奢靡生活形成庞大消费需求。末业生涯为其主流,小民趋之若骛。然而,除少数得以致富外,大多小民仅得以糊口。部分土著仍坚守农耕生活,在去除租税及一岁所费后,他们往往入不敷出,生活艰苦,是称“土著无人不穷困”。
其他文献
近代中国,国门洞开,洋货大量涌入。中国民众在感受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消费观念也随之受到影响。本文以1934年“妇女国货年”运动为研究对象,企图从“女性民族主义消费观的构建”
世界红卍字会和道院(两者是二位一体的)在1922 年传入上海以后,发展很快。到了国民政府时期,上海的院会发展成为整个东南地区院会的领导核心。在国民政府时期,一方面道院的宗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制统治模式下,其政权机构极为粗放,国家单纯依靠上层的军政机构远远无法对土地广袤、人口众多的基层社会实行统治。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交通通讯又
水利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国家职能,向称国家财赋重地的太湖流域的水利建设,更是受到历代统治者和民众的重视。清代前期,尤其从康熙中后期开始。在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晚清至民国时期南昌地方精英与社会权势转移,论述国家政治体制变革与地方社会权力体系演变的历史过程,探讨中国传统社会近代转型的内在机制。 晚清至民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