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干预对三阴性乳腺术后患者无病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来源 :云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ppat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无病生存期为主要研究指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中医药干预下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术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以期通过统计学方法客观评价中医药对TNBC术后患者无病生存期(DFS)的影响,为中医药参与TNBC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云南省中医医院光华院区肿瘤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术后TNB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记录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单因素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特征等对DFS的影响,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估各因素对TNBC术后患者DFS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32例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患者,均接受了中医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42.53±5.97个月。平均DFS为42.77个月。患者第1、2、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5.4%、84.5%、62.3%。2.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确诊时年龄、家族史、病理分型、T分期、N分期、Ki-67、E-cadherin、P53、脉管浸润、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中药干预空白期、持续服用中药时长、中药静脉制剂疗程是影响TNBC术后患者DFS的相关因素(P<0.05)。3.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T分期、N分期、E-cadherin、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中药干预空白期、持续服用中药时长以及中药静脉制剂疗程是影响TNBC患者DFS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确诊年龄轻,具有肿瘤家族史,病理分型为浸润性导管癌,T分期、N分期较高,Ki-67百分比高,E-cadherin阴性表达,P53阳性,脉管浸润阳性,以及未进行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的TNBC术后患者,其DFS及第1、2、3年无病生存率显著较低。此外,中药干预空白期、持续服用中药时长、中药静脉制剂疗程也是影响TNBC术后患者DFS的预后相关因素(P<0.05)。提示中医药参与治疗后对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患者有积极影响,且剂量、疗程、以及用药时长呈正相关,在临床治疗中尽早运用中医药干预,以及运用中医药治疗时间越长,TNBC术后患者的无病生存期越长,第1、2、3年无病生存率也越高。
其他文献
中医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缺少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了疾病防治的各个阶段,发挥了独特优势[1].自2020年1月始,国家先后发布8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力荐中医药[2],并筛选出以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三药三方”,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
期刊
构建体现中医药特点的证据体系是中医药临床价值评价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Google Scholar及相关网站,收集整理国际上主要的证据分级体系以及与中医药证据体系构建相关的文献,梳理目前中医药证据体系中涵盖的评价要素,并按照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为中医药证据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就医延迟会导致慢性病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治疗效果下降和慢性病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早期识别就医延迟高风险人群并采取针对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对于改善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基础上,对包括就医障碍自评量表(BACE)、就医决策障碍感知量表(PBHSD)、脑卒中院前延迟意向测评量表(SPDBI)、糖尿病诊治延误认知行为意向量表(DMDBIS)和FISCHER就医态度量表(ATMHSS
良好的变向移动能力是羽毛球运动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以“后激活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为论题,旨在探究不同负荷形式预刺激产生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在不同时间节点上对羽毛球运动员变向移动能力的影响,为将后激活增强效应运用到实际比赛和训练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4名高校羽毛球专项男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70%1RM和90%1RM
目的:探讨灸法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P2X3受体表达和传入神经C神经纤维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6只。采用T9完全脊髓横断方法建立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模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膀胱黏膜P2X3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荧光素-荧光素酶法检测膀胱黏膜ATP含量,采用硝酸还原法检测膀胱黏膜NO含量;采用电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分析
学位
目的通过研究坐位侧屈旋顶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一种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推拿手法,为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19年12月-2021年1月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80例,随机分配为两组,即试验组(坐位侧屈旋顶法)40例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40例,进行治疗。研究过程中有5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3例)因个人原因退出试验符合脱落标准予剔除出组,有3例(试验组1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