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传播与媒介控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的原因复杂多样,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破坏,成为导致我国近年来传染性疾病呈现相对集中暴发状态的原因之一。非典疫情的暴发流行、手足口病至今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加上乙肝等慢性传染病的发病数居高不下,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有效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扩散,是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本文从广义的传播概念出发,从双重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传染病的传播,一方面是直接致病的病原体的生物传播,另一方面是与传染病相关的信息的传播。从学科角度而言,这二者分属不同的学科范畴;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考察,二者属于同一个主体——传染病的不同传播内容。要想有效监控和防范传染病,尤其是突发性传染病,我们对病原和信息的双重传播及其相关媒介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信息预警机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本文从分析传染病病原体的生物传播入手,进而分析其信息的传播。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中国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以资源消耗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也让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恶化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人类免疫力在降低的同时,新的病毒也在出现。关于传染病的双重传播与媒介控制研究越来越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本文通过对病原体双重传播途径和媒介控制的研究,对传染性疾病疫情信息的传播流程与传播特点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对疫情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监测信息收集流程、疫情信息发布流程、媒介信息引导流程以及公众参与传播流程加以分析,对重大急性传染病预警信息的传播特点加以研究,并提出建议:加强对传染性疾病双重传播的媒介控制,建立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体系。对传染性疾病的双重传播与媒介控制的研究与探索,对切断病原体的传播,规范传染性疾病信息的预警与传播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传统电流差动保护需要同时考虑区内故障时的动作灵敏度和区外故障时的保护可靠性,其制动系数不能设置太低,以致其对于微电网区内高阻故障的识别灵敏度较低。为了克服这一缺点
目的:研究锰对体外培养Sertoli细胞的影响,探讨锰引起雄性生殖危害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20天龄SD大鼠睾丸,分离纯化Sertoli细胞并鉴定。培养第六天分别给以1,10,50,100,
近年来,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许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这些家长只求孩子考100分,其它生活上的事无论大小,统统替孩子包办,因而养成了孩子依赖性强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rhBMP-BMP-4.方法:在不改变氨基酸序列的前提下,以全基因合成的方式对人BMP-4成熟肽基因全长进行定点突变,将之重组入pET-3c表达载体并转
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大型大陆扩张盆地相当发育,可分为内陆扩张盆地和弧后扩张盆地。这两种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相邻大洋板块俯冲机制密切相关。晚二叠世以来,中国发生过三次与大
外胚间充质(ectomesenchyme)是一种胚胎发育早期颅面部出现的多能性结构(multipotentstructure),大多数颅面部结构和组织均由其衍生而来,这提示外胚间充质中存在一种干细胞,
本文剖析香港立体城市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城市空间系统的变化,总结立体城市所必须的城市特征。并结合中国第一个立体城市——西成新区,说明两者建设的异同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氟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不同浓度硒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不同浓度的硒对不同浓度氟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