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近8亿农民。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政策的制定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土地改革方案的实施,从改革开放时期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到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特别是自从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在居民收入、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等等许多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和改进,农村面貌发生着巨变。然而,对于农村的非物质文化方面而言,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物质文化发展的速度不相匹配,农民的精神方面不能适应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甚至出现了文化失调问题。于是本文采用了文化堕距理论来分析和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文化又始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文化整体变迁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各个部分变迁的速度并不一致。物质文化变迁的快速性、先发性往往会引起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相继发生变迁。这种变迁速度的差异将会导致文化堕距,即旧的文化会出现在新的物质条件中,进而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失调。所以,非物质文化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就成为文化堕距产生的理论原因。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政策实施的经济偏好、农民文化素质的普遍偏低、农村基础教育的相对落后等一系列现实因素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堕距问题出现的诱因,进而加剧了文化堕距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迁。由于变迁过程的不平衡,使得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出现断裂。这种断裂的不断拉大给社会主义农村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只有在这种断裂中寻找资源,探求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相对接的因素,把文化堕距缩小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制度创新,协调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中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精神的保障。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实际问题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