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成长治疗是广安门医院心理科汪卫东教授首次提出的一种与人格重塑相关的本土化心理治疗技术,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汪卫东教授有鉴于传统中医心理学对于心理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古代中医的理解上,指导中药、针灸方法尚且可以,而对于中医心理治疗的指导则力有不足。在临床中,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结合西方心理学相关知识,提出发展治疗学,对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再成长治疗的方法,创新和发展了中医心理学。再成长治疗首次出现在汪卫东教授所著的《发展治疗学》中。发展治疗学认为任何一种精神与心理疾病都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并明确提出“童年创伤”和“成长缺失”是异常心理发展的两大核心病理机制。而再成长治疗就是针对“成长偏移”和“成长缺失”的异常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和治疗方法,是对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的延伸和发展。可以说再成长治疗是建立在发展治疗学的理论基础上,在低阻抗状态(放松状态或者称为气功入静状态,一种处于清醒和睡眠之间的状态)下,针对患者“成长偏移”和“成长缺失”的异常心理发展过程进行针对性的语言导入给患者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成长要素和成长阶段的情景和故事,诱导患者进行连续的“成长想象”,最终达到矫正某些异常的人格倾向和提高心理发展水平的心理治疗方法。再成长治疗是立足于现代中医心理理论-发展治疗学,结合现代发展心理学等理论,遵循稳定性、持续性、重复性等原则,依据具象思维、想象膨胀以及明示和暗示转化的原理,在低阻抗状态下,通过语言诱导创造不同成长阶段或者成长要素的故事和情境,通过治疗者引导患者反复想象与其成长阶段相适应的正常心理发展的情景,然后进行新的认知领悟,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并通过想象缺失事件,来弥补患者童年幼年开始由于保护而造成的缺失,从而改变和创造新的记忆,达到治疗的目的。再成长治疗是对中医具象思维的运用、发展和创新,符合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再成长治疗也实现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转化,这是对弗洛伊德理论以及目前所有心理治疗理论的补充和创新,为目前的现代心理治疗提供了借鉴。本论文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总结汪卫东教授应用再成长治疗的临床经验,挖掘再成长治疗的合理内核和理论支撑,明确再成长治疗的原则,整理再成长治疗技术流程制定依据和方法,操作要点和细节,根据广安门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简称WMPI),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研究工具探索再成长治疗中不同年龄阶段所需要创造和导入正常情景的要素,并总结和提炼一部分汪卫东教授临床常用的再成长治疗的素材,为再成长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用的理论与规范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