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以四个早稻品种(加育948、中组1号、浙农8010和浙农921)为材料,研究了沙引发及两种自配抗寒剂(抗寒剂B和C)处理对水稻种子室内发芽、幼苗素质和幼苗生理活性的影响:6℃低温逆境条件下,两种种子处理方法对幼苗抗寒性及生理活性变化的影响。探讨了抗寒剂处理对加育948和中组1号田间秧苗素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室内试验中,沙引发和抗寒剂浸种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四个水稻品种的发芽率,同时还提高了四个品种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两种方法处理种子后,四个品种幼苗的根K、根数和根干重显著高于对照。沙引发后幼苗的苗高显著增加,抗寒剂处理后幼苗的苗高除抗寒剂C处理的加育948比对照高,但没达到显著水平,其余的处理均比对照矮。两种种子处理方法提高了四个品种种子p-淀粉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其中p-淀粉酶活性达到显著水平,显著提高了幼苗的叶绿素及可溶性糖的含量。沙引发后幼苗脯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两个对照(水浸种和干种直播),抗寒剂处理后,中约1号和浙农8010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两种种子处理方法显著提高了四个品种幼苗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在田间苗期试验中,抗寒剂处理后幼苗叶绿素含量、幼苗根数、苗干重、基部宽和叶数都有增加的趋势;两种抗寒剂处理显著提高了两个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抗寒剂C处理后中组1号的出曲率显著高于对照。抗寒剂C处理后两 品种的幼苗可溶性糖含举均高丁抗寒hlJ B处理,其中中组1号达到显著水平。 低温逆境后,幼苗叶绿素含量比逆境前降低,止常温度卜(30oC)恢复生K 3 大后叶绿素含量又增加,经沙引发及抗寒剂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增加较快。幼苗i 脯氨酸利可溶性糖的含量在低温逆境卜提高,止常温度h恢复生长三天后含量 继续提高,沙引发和抗寒剂处理后提高比对照快:幼曲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 趋势类似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两种抗寒$J中抗寒剂 C处理的抗寒效果好于抗 寒剂B处理。